107 一些話(第1/2頁)
章節報錯
按照後世文獻記載,東林黨在崇禎上臺後,肅清閹黨,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
可是大明並沒有在他們的治理下變得更好,反而將尚未走到盡頭的大明斷送在了大清韃子的手裡。
當然崇禎在這裡面需要負主要責任,可是他們東林黨難道沒有責任?
當然大明的滅亡,原因錯綜複雜,不能歸咎於一點。
可是那些整天喊著閹黨誤國的人,他們自己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大明變得更好,他們也不是什麼治世能臣,面對日益嚴峻的北方戰事,面對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面對國庫空虛,災禍四起的局面,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但是他們會甩鍋,東林黨人將這些問題的原因全都推到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集團身上。
彷彿只要剷除了魏忠賢,這個國家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這是一群有著豐厚的知識,聰明的頭腦,嘴上永遠掛著聖人之言,他們的地位很高,高到天啟都拿他們沒辦法。
同時這些人的嘴很硬,他們用封建禮教做擋箭牌,可一旦有人要動他們的切身利益,他們立馬就換了另一副嘴臉。
商稅、農稅、關稅、鹽稅、礦稅,似乎朝廷只要向那些既得利益者收稅,就是違背祖宗,冒天下之大不韙。
可是朝廷沒錢,他們便向最窮苦的農民伸手,逼得本就一無所有的農民揭竿而起。
這些農民吃不上飯的時候,他們不管。
可是當這些農民拿起鋤頭、木棍造反時,他們又埋怨你們就算餓死也不能造反,這是不懂規矩。
在方正眼裡,這些朝廷裡的重臣,就是太懂規矩了。
他們享受著制度、規矩提供的福利,卻對底層人民的死活不屑一顧。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這也是方正一直不把希望寄託在這些東林黨之流身上的原因,他寧願相信自己的舅舅能救大明。
起碼魏忠賢當政,大明不會這麼快的滅亡。
大明的紫禁城坐落在京師的中軸線上,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普通人進去,恐怕走一天也走不出來。
這座氣勢恢宏的皇宮從明成祖時期開始建造,期間也遭大火焚燒,修修補補,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方正前世也曾在螢幕上看過紫禁城,末代皇帝這些影視劇裡也曾全方位的展示過自己進城的宏偉。
但隔著螢幕看,總不如自己親自到場來的震撼。
在如此恢弘的建築面前,方正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
這可是十幾萬、幾十萬人用血汗築成,這裡的每一塊地磚,每一根立柱,似乎都在訴說著當時的情景。
透過這樣的方式,感受著幾百年前勞動人民的吶喊,方正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這樣的好東西,自己捨得拱手把他讓給北邊的野豬皮嗎?
在潛移默化裡面,方正與這個時代的割裂感逐漸消除,彌合。
以往他不論是殺人也好,上床也罷,總是把自己當成是一個過客,一場遊戲。
但真正踏足這個時代權力的中心,他還是被震撼住了。
這是無論看多少書、聽多少話都不能體會的感覺。
就好像一個人隔著螢幕看明星,等到有一天,你真正的在現場見到了這個明星,而且還與這個明星握手、擁抱,親切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