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已定,司馬徽雖然沒有接受士頌的請求,做得一官半職,但還是建議著說道:“士將軍身負天命,又有安定天下的決心。在稱謂上,也應該有所體現。”

士頌謙恭地說道:“頌才疏學淺,皆賴眾人相助。況且,某年方十九,又還年輕,何必圖什麼虛名呢?”

司馬徽先讚許他謙虛之後,還是建議道:“就以明公稱呼,較為合理合適。”

士頌拱手只說不必,眾文武一齊起身施禮道:“非如此,我等焉敢領受重任?!”

既然如此,士頌只得在袁徽、許靖、魯肅、徐庶等人的堅持下,領受了明公的稱謂,重申了正道將軍的名號。

“稱謂以明公,還是將軍、郡守,這都不是我關心的事。”士頌不在意地說道,“要與諸位安定天下,這才是正務。”

司馬徽點頭認同,繼續說道:“南海郡百姓安樂,秩序井然。目前又有一眾文武良才參佐,以某隻見,明公應該好好‘調理’本郡及交州刺史部。”

士頌連忙回絕:“此事還需再議,不必急於求成。”

司馬徽的建議丟擲來,眾文武也就不再過多為難。

以士頌目前的實力,獨佔交州刺史部,已經是擺在眼前的事實,無非是遲早的問題。

這裡面最難處置的,不是南海郡與其它郡縣的相爭是否會獲勝,而是要處理好他與父親士燮及親族人等的關係。

再有利益衝突,士頌還是不能以血腥的拼殺,來爭得對於交州刺史部的全面控制。

面對眾文武的建議,士頌的心裡,首先感到的是自己請來司馬徽的正確。

正是這個與眾人沒有利害關係的人出言,自己以後奪得交州大權,才顯得更加名正言順。

但士頌面前需要解決的,還不是與親族的爭權,而是先要反擊外敵。

眾人正在說著自己對於南海郡擴張的見解,侍衛帶領一名斥候兵匆匆來報:“因為前些日子邢道榮被我們俘虜,荊州的零陵、桂陽方向,一直有敵人前出騷擾。黃忠為主將、魏延為副將,兩人率領著兩千餘人,已經越過邊界前來!”

袁徽、許靖等人聽說荊州名將黃忠,親自帶兵前來報復,都是大驚失色。

士頌的心裡,卻暗暗地歡喜:劉表自以為可以輕易地欺侮交州刺史部,卻先丟了大將邢道榮。現在他又想報復,卻不知道將會再次失去兩員大將。

想著過不了多久,劉表將會為他現在的決定,痛悔得肝兒顫的樣子,士頌只有暗笑不已。

命斥候再去打探後,士頌神色凝重地向眾人詢問道:“這是荊州劉表惱怒,派出大將前來報復了。諸位以為,如何應敵?”

袁忠前次與邢道榮接戰不順利,此時已經安穩了很多。再聽說前來的是猛將黃忠、魏延,他更不敢貿然搶功勞了。

其他武將,或多或少地都聽說過黃忠的大名,也都遲疑著沒有應答。

心高氣傲的周瑜,見眾人不敢回話,正好可以表現一下。

但他還沒開口,卻見徐庶先拱手說道:“黃漢升雖勇,某卻必能擒殺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