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京城方面還真的沒想過,擁有30萬大軍的沙城,能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被漢朝拿下。

而想要從四城調兵,必須經過南陽和襄陽,兩城如今已經聯合,凡京城或者四城的使者,能進不能出!不只是使者,所有人均只給進不給出,除了兩城自己的人可以來往於兩城之間。

假的情報,自然有兩城的親兵去傳遞,無論是京城還是周邊四城,獲得的都是假情報。

在這個通迅極不發達的世界,在這個道路不存在條條大路通京城的時代,封小剛和劉思雨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備戰。

襄陽和南陽,封小剛和劉思雨決定將戰場選在這兩城。

既然要將戰場選在此地,駐守南陽的胡氏和駐守襄陽的秦氏,就必須遷走,遷到哪?沙城!

沙城如今作為漢朝的後方,剛剛納入漢朝版圖的城池,也需要有對應的人來治理,而無論是胡氏還是秦氏,門下都有相應的人才。

襄陽需要防守來自東邊的徐城、麻城、堰城的三城大軍,總兵力約20萬。

南陽需要防守來自西邊慶州和北邊京城……數不清的大軍。

“不對,我們為什麼要防守?既然南陽和襄陽之前已經做到了封鎖訊息,我們為什麼不直接殺向四城,只防守來自京城方向的敵人就行。”

“最後的戰場,一定是在京城!”

說動就動,胡氏和秦氏兩支大軍,率先殺向慶州城——慶州城的大軍數量不多,先吃掉再說。

而親衛隊、預備隊及封劉兩族聯軍,則守在了南明北部,藉助地形卡住了來自京城的威脅。

至於剩下的軍隊,全數東進,撲向東邊的三城!

各路大軍臨行前,封小剛和劉思雨,在襄城給指揮系統開了大會,拋開京城的那數量驚人的大軍,四城大軍實際上不足為慮,所以一個字:快!

經過數月的磨合,降軍們已經基本融入了將軍府的作戰指揮體系中,也習慣了將軍府大軍的作戰方式。

沒有了親衛隊的超強戰力支援,如何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這是各族聯軍的指揮員們需要考慮的!

要快!最快的方式莫過於像攻沙城一樣,對敵方將軍實施斬首,對敵方指揮將領實施斬首!但各族聯軍的指揮員自認沒有這樣的本事。

他們的優勢,在於武器的殺傷範圍,人數也算是優勢之一,還有一點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他們是快速奇襲對方,屬於主動的一方!

率先打響的是慶州之戰,胡家軍和秦家軍兩軍壓上,二話不說就開始攻城,短短七天時間,慶州守軍全軍覆沒,慶州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

順利拿下慶州城後,胡家軍和秦家軍返回南陽、經襄陽往東殺進。

東部三城,在經歷初期的慌亂之後,已經穩住了陣腳,跟將軍府所屬的各族聯軍形成了對峙!

可胡家軍和秦家軍的加入,瞬間將三城聯合防線,在正中間的麻城被撕開了一道口子!

徐城和堰城想要增援麻城,卻被死死的咬住,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麻城守軍被消滅。

肅清了麻城的守軍勢力,胡家軍和秦家軍分兵兩路,分別殺向徐城和堰城。

麻城的失守,實際上也敲響了東部三城守軍的喪鐘。

此時,中原朝廷也反應過來了,沙城王的使者,怎麼可能每次都會變成南陽或者襄陽的使者?

皇帝李世治下令,兵部迅速組建聯軍,南下協助沙城王——京城並不知道沙城王已經被滅,還以為仍在抵抗。

而李世治的命令,並不是讓兵部將京城的那幾十萬大軍一起派往沙城,而是隻給了兩塊兵符的權力!

兩塊兵符,能調動兩路大軍,數量最多也就是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