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早就已經到了成婚的年齡,只是作為古往今來的第一人,又是當今天下共主,這夫婿可不是太好選。

康親王封承煥取了沈秋月的女兒,似乎也是跟自己父母學的,就是隻娶一個。當然將軍府出現兩個夫人這個情況比較特殊,如果不是劉思雨網開一面,王嫣然自然是不可能入府的。

也就是除了封小剛之外,封家三代都一樣,就是隻娶一個。

太上皇和老將軍等五個老人,似乎總是吊著一口氣,要等女帝成婚之後才會嚥氣一般,這兩年五個老人的身體狀況越發糟糕,女帝也不再像以往那樣每日都出現在朝堂之上,多數時間就呆在將軍府內,五個老人都住在這裡,她每日就是親自帶著丫鬟照顧這五個老人的起居。

對於她要成婚這件事情,五個老人提過,攝政王和王妃提過,朝中大臣提過,封小剛夫妻三人也提過,當然她自己心裡也有數,只是找個能跟她相提並論的還真不容易。

實際上,將軍府在全大漢都有眼線——別忘記,整個大漢的軍隊,實際上都是封家軍,雖然現在說起來叫大漢三軍,可誰不知道,這些軍隊都聽將軍府的。

將軍府在各地的人都收到了什麼呢?打聽各地的才子,人品為重點,觀察其言行,為女帝選婿做準備。這是王嫣然安排下去的,當然封小剛和劉思雨也是知道的,他倆稱之為海選!

甚至夫妻三人都想好了整個流程,先海選一番,然後每個郡來一次比試大會,選出11人(不好意思哈,平城郡和漢城郡是沒機會的),參加北平城的總決賽,勝者就是將軍府的女婿也就是當今女帝的夫婿了!

這個女婿,必須文武雙全才行。嗯,武可以差一點不要緊,但文采肯定要過關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品,從內而外的人品!

對於最近發生在外面的這些事情,女帝封筱瀟也是知道的,對此她也沒反對,父母三人如此安排,也是正常的,畢竟她周圍的這些人,她對誰都沒有生出過哪怕是一絲的愛慕之情的。

女帝不像她的雙生親王哥哥那樣,自小就特喜歡沈秋月家那個丫頭,她從小到大還真沒對任何一個異性產生過一絲情愫,所以,從整個九州來選,也許還真能選出一個她能對上眼的人。

無論是封家軍在各地的郡軍還是郡王府,在出面組辦這個實際上的女帝選婿會時,對外的解釋都是為國舉材!而且,必須是收到郡軍和郡王府聯名的邀請信件者才可參與,如果沒收到,那就說明你沒有這資格。

這一點曾引發一些民間的議論,但很快就被壓制下去了,出面壓制的還不是各郡王府或者郡軍,而是事發地的族學學堂。

位地長安郡的一個族學學堂就出現了這樣的聲音,這是一個大族,正好就有學子收到了邀請。只是被邀的這個學子,在整個學堂並不是最突出的。

這個大族是李姓,被邀請的學子,叫李幕然,時年二十四,是李氏大族的旁支子弟,屬於邊緣人物,家裡只有他跟父母二人。因家中二老身體向來不是太好,好幾次官府的考試都因要照顧父母或者臨考的路上遇到一個老人倒在地上跑去照顧而錯過了,一次也沒參加過族學的正規考試,以致於二十四歲了還是一個學子。而且家境不好,沒人願意嫁給他,連入贅的媒約都沒有過。

文采方面,該學的都學了,算不上出彩,但也不落後於太多人,也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樣子。

習武這塊,沒有系統地學過,但學堂有教習教的基本知識,也就是一些強身健體的路數。總體來說還算馬馬虎虎。

他為什麼被選中,外人是不知道的,但是族學的老夫子可能活得夠久,猜到了大概。李幕然的孝順,在族裡是眾所周知的,女帝登基至今,一直以孝為首治天下。族裡那幾個看起來文采更出眾的,在這個方面還是不足的。

所以,大族最年長的老夫子發話了,就是套用了女帝在北平太學說過的那句話:“當今天下,以何為先?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都應以善為先,善以何為先?善以孝為先!”不算說得太白,但也就差沒拿手指著那幾個跳得兇的後輩說“你們幾個不行,你們不知道孝順為何物!”

接到郡學的考試邀請的學子,就可以不用參加族學的考試了,如果郡學考過就算沒拿到第一名,他們的身份就不再是學子,而是可以回到族學當教習了。

李幕然的父母這一次總算沒有像前幾年那樣,逢考就病,因為李氏大族本來就是在長安城內,李幕然家離郡學也不是太遠,走路大概也就是兩刻鐘就能到。

這天,李幕然帶著父母(這是邀請信函裡註明的),來到了郡學,長安郡接到邀請的並不是太多,也就一百多人,各自把父母安排坐在外面的大院裡面,受邀學子則是要在大課堂裡進行考試。

全大漢統一的題目:“論孝”——何為孝?如何孝?寫策論,時間只有兩刻鐘,沒有第二張紙給你謄寫,策論必須一次成型。而且,明確的說明,不能超過一千字。

其實對於將軍府發下來的這個題,跟對應的要求,各地的郡王府和郡軍頭目都覺得不能理解,題他們能理解,但是時間跟字數他們不理解。

這是什麼做法,這是命題作文,三十分鐘的命題作文。

這不像封小剛他們用過的鋼筆中性筆什麼的寫,這是用這個時代的毛筆寫的。如果真寫一千字,其實是比較困難的,三十分鐘寫一千字,難度非常大。

只是說了不超過一千字,沒有下限,你可以只寫一個字!

李幕然看到了這個題目,立刻想到了自從懂事記憶以來,家裡發生的事情,包括每一次面臨考試了家裡二老就生病了,錯過了十幾次的考試……正常來說,他可以不用管啊,照樣參加考試就成,這個誰也說不出什麼壞話,可他就是覺得考試,今年參加不了,明年還是可以繼續的啊,要是他去考試了,父母出現什麼三長兩短的,那就算考上了狀元,又如何?就這樣,年復一年,他非常完美的錯過了大漢律令規定的從十二歲開始的族考到去年,整整十二次!今年的族考還沒開始,所以就是十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