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魏硯當初一槍把李治給殺了,這一行為,就註定了接下來大唐必然會亂。

因為……國不可一日無君。

雖說後面魏硯也做了一些補救的措施,然而這種補救的措施最終也不過是延緩了矛盾爆發的時間罷了。

其實並沒有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

那麼根源上的問題是什麼!說白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以及皇權的唯一性。

新上位的皇帝要想江山坐得穩,哪個沒有經歷過一番血的洗禮。

更別說還是在武德充沛的大唐,有人不服李慎, 其實是正常的。

一開始,所有人還會懾於魏硯的淫威,進而不敢對李慎有什麼怨言,可隨著時間的推移。

再加上李慎自己的一些消極的表現,絕對會讓其他人不滿的情緒慢慢地重新被積滿。

然後到了此時,個別的人就會想著, 要不要推翻李慎,其實……

李恪的謀反並不是單純的他想要謀反,而是褚遂良逼的。

要說大唐誰最小人, 誰最會陷害人,那除了長孫無忌,就是褚遂良。

李恪為人比較直,這麼些年過去,他肯定跟別人說過不少李慎的壞話,甚至,說不定還跟別人說過,李治死了,該繼位的應該是他。

只要褚遂良能夠找到人證,那就可以治李恪一個謀反之罪。

就算是往輕了判,那肯定也是流放。

李恪本來就不服李慎,再加上聽到褚遂良有意往他的身上潑髒水,接下來還說要調查他。

然後李恪就真的謀反了。

因為什麼,因為他的確在喝醉酒的時候,說過那些話。

現在就算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既如此, 那倒還不如一不做、二不休。

褚遂良還以為他這麼做,是忠於李慎,李慎以後肯定也會善待他。然而,李慎也不過是把他當做是一枚棋子而已。

只要接下來,褚遂良能把柳燮,以及王氏一族也牽連進去,為他徹底掃除障礙。

那麼,接下來第一個死的,絕對會是褚遂良自己。

結果……

褚遂良還真以為李慎把他把心腹來看待,很快便組織了陷害王氏一族的事。

由於王皇后比李恪還蠢,所以,這要陷害王氏一族也就更簡單了。

直接收買王氏一族的一個貪婪的僕人,讓他誣告王氏一族跟另一名藩王有來往。

而這名藩王,正好跟李恪的關係很好。

其實……

一般人要做到這樣的事,還真不容易,但換到褚遂良,他做這種事,卻是出了名的輕車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