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讓城陽自己動。

洛陽如今沒什麼權貴。

那也就是說,還能給他一個渾水摸魚的機會。

感覺,他可以在城外具現一大堆的木材出來,然後,大家也就是象徵性地搬一搬就好了。

隨後……

魏硯便提出了實都政策,並且建議將大唐的人口以及政治中心東移。

在得知了魏硯的建議後。

大唐群臣都面面相覷,這定國公真的是一天天不幹正事。

這不是有鐵路了嗎?

有了鐵路,長安城再養一百萬人口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但有句話是怎麼說的來著,夫以數百萬之眾,而仰給於東南千里之外,此未為策之得也。

鐵路當然可以讓長安城的人口膨脹到以往無法膨脹到的數字。

但是……

這太過於依賴某一樣東西了,也不好。

以長安為都城,以洛陽為副都,靈活點不也挺好。

而且中原地方那麼大,其實還有很多未開發之地。

放著不用,豈不可惜。

魏硯想到的是利益最大化。

長安。

大唐群臣看著魏硯的報告資料,二十六畝,大唐百姓就要餓死。

其實,這也正恰恰符合李二之前去靈口調檢視到的情況。

當時,他看到的一丁受田三十畝,而這個百姓家裡,往往一年辛辛苦苦勞作下來,只能勉強混個溫飽,一旦要是出自然災害,或者蟲害,農作物減產,就有可能要入不敷出。

李二拿著這份報告,別的不說。

就光是這份資料包告,就足夠讓大唐群臣汗顏。

“你們覺得如何?”

下面的人面面相覷。

然後,這才有一個人出來說道:“可萬一要是把關內道的人口遷徙到洛陽,關內道一旦空虛了怎麼辦?我們實行的是府兵制,如果把人口遷徙出去,就意味,以後可能關內的人口不足,而且,還會讓洛陽變得人口充足,那這洛陽……”

這些都會迎來新的問題。

李二便說道:“那難道……我大唐就這樣守著關中等死了?”

李治這時便道:“兒臣以為,定國公說得有道理,可以按照定國公說的去做。”

李績也表態:“只是遷徙一部分的百姓出去,就能讓這部分的百姓過得更好。日後,天下兵源也更充足。”

那還能怎麼辦?其他人一看,只能是同意重建洛陽宮。大唐,以後就是雙都制。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