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十日,一行人便來到了洛陽。

來洛陽,這當然不是魏硯心血來潮,而是李二深感長安城人口已經有點多。

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狹鄉。

何謂狹鄉,就是人地矛盾比較突出的地方。

就拿現在長安城來說,就有兩萬戶,每戶就算他五個人, 也就是十萬人,是明確處於溫飽線邊緣的。

要想在大唐活得好,至少你得有二十七畝土地。

如果少於二十七畝,你就有可能入不敷出。

所謂入不敷出,就是還要動用以前的存糧,才有可能熬得過這一年。

這是以一口之家五個人來算的。

那要是這五口之家, 近幾年再添一個大胖娃。

你說,接下來是不是就是要餓肚子?

說實話,大唐表面上看沒什麼,但是隻要隨便來一個自然災害,就有很多窮人可能要撐不住。

為什麼李治、武才人要遷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為了擺脫關中元老貴族的控制。

實際上,是關中真的無米,防範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已經到了極致。

不然某一年,也不用在路上就餓死人。

這都是人口提高所帶來的資源壓力。

古人不懂什麼資料分析,或者說本身關中本位的政策,就限制了他們的想法。

其實……

整個關內道能容納的人口真的很有限。

魏硯覺得,是該遷徙點人口出來了。

畢竟,這麼多人,擠在一個繁華富庶的地方,卻根本吃不飽,那也沒什麼意思不是?

雖說按照古人的傳統觀念,離開故土是不好的。

但是不離開,一個自然災害過來,你就會斷子絕孫。

因此……

這一次來洛陽,魏硯其實是來視察民情的。

當然, 還有一個,就是順便規劃鐵路路線。

以及,再看看洛陽宮。

如果洛陽宮由他來修,完全可以節省數十萬民力。

畢竟……

李雪雁都已經見識過他的能力。

只不過……

這宮殿說實話,不太好修。

……

之前路過洛陽的時候,都沒怎麼仔細看過洛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