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了三十幾個問題,很快便發現這8人中,很多人連完整的《論語》《孟子》都背不出來。

即便劉秀進京求學4年,他也背不出完整的《尚書》。

不是這些人蠢,而是想學,那些掌握的學問的老師即便教,可不是入室弟子,往往都只教一部分。

當然,石仲魁也發現自己在大周學的四書五經,和這年代的經書有不少差異。

稍微一想就知道,後代完整的經書,是經過無數先人增減過,才慢慢成形的。

但這難不倒石仲魁,京城內可以說,絕對是經書最集中的地方。

晚上偷偷去各個書院、學堂、世家走一圈,只用了十來天,輕易就利用空間農場,可以用意念抄寫的辦法,抄寫下完整的各類經書。

甚至石仲魁還發現,即便是同一本經書,各家流傳下來的竹簡上,居然也有不同的地方。

而這十幾天裡,劉秀等人算是真正意識到,石仲魁所學簡直浩瀚無際。

而且他還一點都不吝嗇的,只要你問,他便答。

十幾天裡,大家已經先後抄寫下完整的《尚書》、《春秋》。

同時《論語》《孟子》等經書,也隨問隨答。

搞得8個學子這些天大部分時間只顧得上不停記錄。

當然,在他們心裡,也已經把石仲魁當成真正的授業恩師了。

可惜石仲魁卻不願意收這些人為弟子。

不說7個普通學子對自己沒什麼用處,當劉秀的帝師雖然好聽,但石仲魁卻不願意和他捆綁在一起。

僅僅只是做個謀士,在幫劉秀起兵爭奪天下,足以影響劉秀和今後東漢的皇帝心向道家。

如此過了三個月,石仲魁也考驗了劉秀三次。

在一個大雪天,留下一卷兵書,一塊玉佩給劉秀,石仲魁藉口要雲遊四方,坐著王不離駕駛的牛車,消失在了京城。

而那捲兵書和玉佩上,早就留下了印記,今後石仲魁想找劉秀,隨時都能出現在他周圍。

單獨得到兵書的劉秀,此時也明白自己這位老師,絕對不僅僅只是大學問家那麼簡單。

再想想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劉秀結合石仲魁對王莽的各種不屑一顧。

心裡隱隱猜到,自己老師很可能選中了自己。

一瞬間,劉秀整個人都開始激動起來。

好在很快想到石仲魁說的靜待時機的話,強行安耐住心情,立馬決定收拾行李歸鄉。

自己家族這一支雖然屬於遠支旁庶一脈,但再怎麼說也比一個人單打獨鬥要強太多了。

而且南陽家中子弟眾多,起兵之初,這些人才是能信任之人。

加上想謀大事,若是連家中的主導權都搞不定,也不用想著爭奪天下的事了。

對著消失的牛車規規矩矩一拜,劉秀揹著兵書,收拾好行李便回鄉去了。

但劉秀不知道的是,石仲魁見他回了南陽,也在南陽找了個地方買下幾個山頭和大片荒地。

又買下幾十個僕役,用黍米吸引流民暗中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