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值錢的寶貝吸引關注,這和現代社會吸引流量的意思差不多。

等江流兒身穿價值七千兩的袈裟,手拿錫杖,想不出名都難。

至於這袈裟和錫杖是不是真值七千兩銀子,菩薩可不管,反正她開口就是非七千不賣,而且最後白送出去,外人也沒法證明到底是不是真這麼值錢。

若是能由唐皇親自相送,效果就更好了。

菩薩帶著木吒徑直離開時,不少聽到剛才拿番話的好事者,果然一窩翁的跟著看熱鬧。

而菩薩自然是帶著木吒和袈裟,去了剛才那些和尚說的皇宮大門。

來到東華門前,正撞著宰相蕭瑀散朝而回,

隨行護衛的家僕大聲喝斥,命人讓開街道。

菩薩卻公然不避,當街上拿著袈裟,看著馬車徑直迎了上去。

正上車的蕭瑀聽到怒喝聲,停下腳步看過去,一眼就見袈裟豔豔生光,心裡頓時感覺這是寶貝。

忙命手下人問那賣袈裟的要價幾何。

菩薩道:“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二千兩。”

蕭瑀果然和常人不同,一聽就聽出這裡面有門道。

“此物有何好處,值得這般高價?”

菩薩見蕭瑀如此配合,臉色一喜,“此二物有好處,有不好處。有要錢處,有不要錢處。”

這下吸引的蕭瑀更感興趣了,“何為好?何為不好?”

菩薩道:“著了我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災,便是好處。

若貪淫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謗佛的凡夫,難見我袈裟之面,這便是不好處。”

蕭瑀本來就是朝堂內,少有信佛之人,忙又問道:“何為要錢,不要錢?”

菩薩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寶,強買袈裟、錫杖,定要賣他七千兩,這便是要錢。

若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將袈裟、錫杖,情願送他,與我結個善緣,這便是不要錢。”

蕭瑀可不是普通人,不僅是唐朝初期的宰相,還是南朝梁明帝蕭巋第七子,西梁靖帝蕭琮異母弟,隋煬帝蕭皇后之弟。

家世如此非凡,但凡不是紈絝,光是研讀家中藏書,也能讀出個大官。

更別說一輩子起起伏伏,經歷的事情遠不是一般讀書人可比的。見識過的事情,也遠超尋常大臣。

稍微一想就明白,面前這和尚哪裡是真賣袈裟和錫杖。

又想起正在舉辦的水陸大會,此地又是皇宮門口的東華門,蕭瑀瞬間反應過來,袈裟和錫杖只是藉口,目的是想見皇帝,甚至賣給皇帝的。

再由皇帝轉賜給那住持水路大會的江流兒,如此一來,又能為佛家揚名。

正想順水推舟,幫菩薩一把,卻不想東華門內響起石仲魁的聲音。

“只是七千兩而已,我買了,正好送給江流兒那小娃娃。”

石仲魁也不管菩薩答不答應,反正她都說了袈裟五千兩,錫杖兩千兩。就算是不禮佛之人,若是非要買,那就拿七千兩銀子來。

從隨從手裡接過一包袱,至少過萬兩銀子的馬蹄金送到菩薩面前,“和尚,錢給你了,袈裟和錫杖就是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