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大臣們是不是真心希望解決問題,還是有其他心思,李世民很快發現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朝臣舉薦魏徵。

幾個丞相見狀,沒思考多久就默許,甚至主動站出來認可。

魏徵倒是沒站出來,說些冠冕堂皇的話來推脫,這事做好了,收穫的聲望可不小。

可賑災容易,只要有足夠糧草,基本上沒什麼大問題。

但人心卻難以琢磨。

群臣基本上達成一致意見,目光全看向了李世民。

剛做皇帝時,李世民大概是知道自己殺兄、殺弟、逼迫親爹退位的事,失了人心。

心裡沒底氣,自然心虛。

不僅留下魏徵等李建成還活著時的太子黨,在朝為官。

好比當年劉邦封賞雍齒一樣,滿朝文武見劉邦最恨的人都有賞,那自己應該也沒危險了。

李世民此舉確實穩定了朝局。

而他在貞觀初年,即便心裡不喜歡,甚至嫉妒延誤喜歡找自己不足的魏徵,卻真的聽魏徵和不少大臣的諫言。

甚至害怕大臣不說真話。

但貞觀十年之後,李世民坐穩皇位,大唐國力也蒸蒸日上,他就變的不怎麼愛聽大臣的諫言了。

加上歷史上親爹李淵在貞觀九年,媳婦長孫皇后在貞觀十年先後病世,李世民悲痛之下,心情大變。

而且沒了約束,上朝時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凡事都喜歡挑刺的魏徵,還有那些個喜歡進言的大臣。

這方世界裡,長孫皇后還活著,李淵卻已經死了好幾年。

李世民皇帝做久了,還是難免有些自得意滿。

當然,說他變的剛愎自用,湖塗了,只是對比他壯年之前的行為。

相比歷史上很多皇帝來說,即使是晚年的唐太宗仍然超越不少人,並不能算是昏庸無能。

既然大部分人都舉薦魏徵,加上這傢伙確實只愛名,李世民沒多思考,就同意魏徵負責抗災和賑災之事。

石仲魁得到訊息後,這才把已經回地府,再次做判官的崔判官找過來,詢問楊文輝轉世投胎到什麼地方。

崔判官倒是沒敢拒絕,只是心中難免有些顧忌。

畢竟石仲魁這舉動,肯定會讓很多仙神不安起來。

石仲魁微微一笑,“道兄當年因為幫天蓬遮掩所犯之罪,不得不主動下凡,在人間受苦五百年。

雖說道兄勤勉、仁善,這五百年裡做了許多善舉,得了不少功勞。

可道兄回陰曹地府後,難免還是會被人說閒話,對嗎?”

崔判官嘆息一聲點點頭,下凡受罰就如汙點,怎麼洗都洗不掉。

自己又沒那個福分,像石仲魁一樣受罰迴天庭,就被太乙真人收為親傳弟子,做了闡教三代門人。

用不著擔心的前途。

石仲魁繼續說道,“那若是同位地府四大判官的魏徵,在人間犯下大錯,對道兄此時的處境,是否會有些許幫助?”

崔判官眼睛一亮,隨後也不問石仲魁打算做什麼,笑著拱手一禮,又說了幾句客套話,就以地府公務繁忙,回了地府。

而石仲魁自然知道了楊文輝,轉世去了哪裡。

報復的手段也很簡單,引楊文輝習武就行了。

李世民入地府絕對是西方教做的局,目的就是讓他害怕,但這也讓他多活了二十年。

西遊記中,生死簿上李世民一開始的壽命只到貞觀十三年,可崔判官卻在生死簿上加了兩筆,變成貞觀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