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先禮後兵(第2/4頁)
章節報錯
這可是連中六元的科考魁首說出來的話,誰也不會在這事上反駁。
而且僅憑藉這一句話,今後縣試、院試的主考縣令、知府,心裡必然會嘀咕著,要是不取這孩子,那是既得罪左侍郎,又得罪狀元郎。
只要文章過得去,縣試、院試肯定沒問題。
到了府試,因為是學正主考。
就更容易開綠燈了。
因為一省學正早已經從宋時的從九品,從八品,一路到現在的必須由翰林院的翰林們擔任。
翰林院的同僚,還真沒幾個願意得罪他。
以科舉論出身的社會,就如以出身論貴賤的九品中正制一樣。
即便官職比他大,心裡上還是會低他一頭。
當然,有仇的反而是壞事。
鄒恆毅下衙回家後,只能帶著石仲魁去了書房。
而且,他還必須先謝謝石仲魁,這才談公事。
隔天再去戶部左侍郎家時,待遇一下子又高了一等。
剛下轎子,門子通報後走進側門,院子裡已經跪了一地的下人。
按照和鄒恆毅一樣的套路來了一遍,戶部左侍郎趙伯春只能捏著鼻子答應幫他。
而且走的時候,還親自送他出門。
直到他上轎離開,這才進門。
這事很快就傳遍京城,不少家中有讀書還算不錯的子弟的家族,那是恨不得八抬大轎請他上門。
搞的賈政再也坐不住的直接找上門,然後賈蘭就加入到了走讀的行列。
至於賈寶玉,這傢伙倒是巴不得上門請教,順便有出門的理由。
只不過討論的肯定不是四書五經。
石仲魁打算開荒,來要錢的事,也很快傳遍的朝堂。
一些早就盯著石仲魁開荒的官員、勳貴,自然而然開始幫他說話。
最後不僅拿到了三千石糧食,還讓他如願的拿到了,可以找鄉紳募捐的公文。
至於官正宏的案子,除了有訓斥石仲魁看護不利的公文外,什麼事都沒有。
而且在他待在京城期間,就已經送去了刑部複核。
石仲魁一句‘要維護讀書人體面’的暗示,逼得刑部的五品郎中只能結案。
否則必然有更多人找刑部的麻煩。
不過剛入官場,手下就有人畏罪自殺,有人覺得石仲魁一身正氣,也有人更加警惕和防備著他。
但整體來說還是好的,畢竟這案子其實經不起琢磨。
稍微想想就猜到,他已經把事情壓到危害度最低的程度。
別看戲文裡的包大人明傳千古,但換到現實裡,基本上沒幾個人願意和他一起共事。
但要說誰是最被同僚討厭的人,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文正公,肯定排在包大人前面。
幾十個家中至少千畝地的大地主們,一聽是要自己捐糧、捐錢,心裡頓時一萬個不願意。
而且,這次來的人連一半都不到。
更別說那些家裡有幾十畝、幾百畝土地的鄉紳就更多了。
自己捐了錢糧,不是讓其他人佔便宜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