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之前和寶釵的親事雖然是皇帝的意思,但皇帝並沒下旨指婚。

也就是說太上皇在此刻忽然下一道指婚的旨意,無論是自己還是薛家,都得感恩戴德。

而太上皇更大的用意,肯定是做個外人看的。

當然,自己和寶釵早已定親,太上皇此刻跳出來指婚, 難免有多此一舉,故意拉攏臣民的嫌疑。

但京畿之外的鄉紳和讀書人,可不知道這些,他們只會認定這是太上皇的恩旨。

隨後這道聖旨上有一大半都在說賈代華、賈代善的功勞,還順口提裡賈代善當年作為太上皇的陪讀的事。

然後話鋒再轉,說深感賈家對皇家的忠心,既然迎春的婚事因為陰差陽錯而出現變故,那乾脆一併賜婚。

二女同嫁一夫,嫁的還是千古僅有的六元及第。

這一手等於告訴全天下,讀書不僅能得功名利祿,還能得美嬌娘。

而且還是一次得兩個。

天下讀書人絕對一邊嫉妒和大罵石仲魁的同時,士林也會一邊說太上皇此舉不妥,甚至荒唐。

但嘴上說不要,心裡那肯定是人人羨慕,恨不得取石仲魁而代之。

這就叫收人心。

最後聖旨裡還讓自己主持京畿稻田開發,兼任運河等水系的梳理工作。

一下子就拉攏了京畿所有家中有水田的勳貴,還有三四成的鄉紳、官員。

皇帝要是反對,石仲魁相信此刻必然有太監準備好了,第一時間傳出流言,說皇帝這是反對稻田開發和梳理運河。

讓皇帝直接站在了勳貴、鄉紳和一部分官員的對立面上。

甚至太上皇巴不得皇帝反對。

“狀元公,接旨吧。”

石仲魁在心裡大罵一句,接你個死太監。

自己本來就要娶寶釵和迎春,根本用不著這一出。

同時石仲魁心裡也明白,自己在太上皇眼裡只是個棋子,還根本不在乎自己怎麼想。

而且這旨意必然是回應皇帝立於同甫為探花郎的事。

也就是說,新老皇帝的爭鬥,很可能會明面化。

一旦爭鬥明面化,皇帝是要吃大虧的。

太上皇可以用孝道壓著皇帝,反正在他心裡看來,自己也就十幾年、二十年可活。

只要在死之前保住權利,皇帝廢了,不還是有孫子嘛。

而皇帝也因為孝道而不能事事都要爭一爭,一旦退了一步,那就是步步退。

理智告訴石仲魁接旨,可雙手想抬起來,卻良久都不願抬。

想了想後,“太上皇容稟,小臣雖然是今科狀元,但朝廷官員任命、升遷自有規矩。

不經過臺鑒、內閣署理,小臣一個還沒入朝為官的進士,如何能接下欽命?”

這話一出,在場的大臣們頓時連連點頭,看石仲魁的目光也柔和了很多。

文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心裡其實是想限制皇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