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日一早,方至誠起床架好牛車,準備送小磊去學堂,順便送方新桃回家。

三里村沒有學堂,最近的學堂在雙林村和平良村中間,走路要走一個半小時,孩子小便得早送晚接。

不過如今村裡隔日便要去縣裡百食園送筍,倒也能配合著送孩子。

考上童生以後,許多人會選擇去縣裡進學,畢竟村塾的老夫子也不過就是個童生而已。

村裡今年去讀書的孩子一共有四人,小磊、小虎、小七,還有李光智。

這已經是三里村近年來的大事了,因為大家一致認為村裡能讀得起書的不過就是李村正一家而已。

他們暗想,這小磊也罷了,誰叫他嫂子如今交好運。

可這小虎和小七又是怎麼回事?

其實小虎娘對小虎要不要去讀書一事一直沒拿定主意,但聽了楊初意一番分析,又想著做米花時得了些錢,便咬咬牙送他去。

機會父母給了,爭不爭氣全看孩子自己,說好到時候誰也別埋怨誰。

小七和小虎是兩堂兄弟,黃老大又聽見李觀慶說小七比小虎學得還要好些,便拍板說也要一起去。

讀書首先意味著花錢,拜師禮便要準備五條幹肉、兩盒點心和一丈布頭給先生。

束脩八十文,另外,清明、端午、中秋、重陽、春節等節日學東(學生家長)要給先生送節敬。

窮人不送孩子讀書,除了沒錢,還有那種孩子讀書一朝中舉飛黃騰達的好事不會落在自己兒子身上,不如老實種地的心理。

不少人還說風涼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他老子娘都是這樣那樣的,他讀書能有什麼出息,不過白費錢罷了。

這些人此時哪裡知道,有一天,他們將會為今天自己的言詞迎來一個響亮的巴掌。

今日要去拜師行禮,家中要有長輩跟去才行。

楊初意全權交給方至誠解決,自己則要在家幹活。

小豬仔已經從劉啟明家拿回來了,小雞仔村中有位嬸婆恰好要賣,她也就順勢買了過來,所以家裡也要有人幹活才行啊。

等他們出了門,楊初意跟小寧也去地裡幹活了。

小寧割草,楊初意給即將種花生的地起壟。

小寧疑惑問道:“嫂子,這花生不都是平地種的嗎?為什麼要壟土啊?”

“平地種也行,就是拔花生的時候常常會有花生落在地裡,還是起壟更方便管理些。”

小寧點頭,“收花生後還要來地裡仔細檢查才行呢,有時來晚了,它們都發芽了。”

楊初意笑了,“可心疼吧?不過花生嫩芽也是可以吃的。”

“脆脆的,甜甜的。”

小寧說完便道:“嫂子我先回去了,家裡還有活呢。”

楊初意叮囑她,“你還小,不能做重活,不然以後長不高。聽嫂子話,掃掃地便成了。”

小寧數了數手指,“家裡沒什麼重活啦,二哥早起煮了豬食,出門前也餵了豬,牛棚也打掃過了,連衣服都洗了,我回去就是餵雞和掃地。”

“那也是,叫上追風給你一起回去吧,有它陪你你便不怕了。”

小寧點點頭,起身喊了一聲追風。

只一聲,便讓不知低頭嗅著什麼的追風奔跑而來,姿態飄逸瀟灑得不像話。

楊初意低頭忙活,直到太陽高升,照得人背部發燙,她這才停下。

溪邊洗洗手,再挑一擔水回家。

麻臉寡婦瞥了她一眼,滿臉不屑道:“一擔水合起來都不滿一桶,裝什麼勤快!”

楊初意朝她婆婆好婆說道:“好婆,您兒媳婦出門幹活還穿新衣吶,她之前才說過穿新衣便是要去會小郎君,您這都不管的嗎?”

說完就走,也不管兩婆媳那吃人的眼神。

楊初意到家時發現小寧正在洗菜,湊近一瞧,原來是一大把野藠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