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裡新增了四十來號人,經過幾天的磨合之後,已經能開始做事了。雖然只是一些基礎的事情,但畢竟人多,還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有了他們,重編戶籍和分配財產的事情順利進展起來。

前期準備工作很快完成,具體的章程和分配方案木漁和武鎮等人正在商量,主要是落實戶籍,分配房屋,田產這些。

大致的思路很簡單,大家都懂,就是具體的數目還有待商榷。

比如,都明白按照功勞多寡進行分發,但具體是多少呢?

“我們能有今天,都仰賴將軍的領導,若論功勞將軍最大,將軍的份額定下了,才好定其他人的。”

“對,先把將軍的份額定下,才能說其他人的,誰也越不過將軍去。”

“但將軍值得多少?良田幾萬畝?豪宅幾處?只怕這也無法衡量將軍的功績。”

木漁無奈,只是分配而已,怎麼就扯到能不能衡量功績上去了,大帽子扣下來,事情就不好辦了。

她看向武鎮,武鎮本人也是皺著眉頭的。

“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感謝大家的支援,但現在是為了定下分配的章程,不是為了吹噓功績的,功績再大,說破天去又如何?

黃沙城只有這麼大的地方,再多也分不了,大家還是照現實說吧。”

其他人沉默了片刻,都明白他的秉性,武夫一個,不喜歡那些彎彎繞繞,知道再堅持下去會惹得他不快,便沒有再堅持,而是開始想起分配方案來。

黃沙城附近滿打滿算十來萬畝地,良田也就萬畝之多,一般的田地有個三五萬畝,剩下的都是下等田,這該怎麼分才好?

談論半天也沒得出個結論來,有說萬畝良田,有說八千畝,還有說六千畝的,武鎮自己說一千畝就行,其他人哪裡願意,最後終於定下了三千畝良田的數量。

其他人不全是真心覺得武鎮值得上這麼多,只是若是武鎮分的少了,那他們自然只會分的更少,給武鎮多分一些,他們才有更多的餘地。

最後,武鎮分到了三處三進的宅院,三千畝良田。

有了武鎮開頭,其他人就好說多了。

管理黃沙城內事物的四五十個大小頭目,每人都分到了一處三進或兩進的院子,一千畝到一百畝不等的良田。

其他三百多名戰士,每人大概分到一處二進或普通院子,一百畝尋常田地。

這些田產足夠讓他們過上滋潤的生活,最差也是小地主的程度。

而對於其他那四五百軍中的附庸,他們大多是一早就在黃沙城裡的,算是城裡的老人兒,若不是體力或是別的條件不允許,他們和別的戰士差的也不太多。

故而他們也分到了每人十畝尋常田地,一家人能分到一處院子。

不必說,每人十畝田地是真的不少了,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種四畝地就能生存下去,十畝地算是很富裕的農家了。

而至於最新來的災民們,在場的人大多都不願意分給他們太多,覺得他們沒什麼貢獻不說,還消耗了他們很多糧食。

最後經過一系列的商談爭取,才定下了每人兩畝下等田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