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三傑之一夏原吉,問出了屬於自己的問題。

這位太學生,便是日後歷經永樂,洪溪,宣德三朝的財神爺。

最擅長財政方面,尤其是精打細算。

日後朱棣能夠五徵漠北,都是此人負責籌備錢糧。

“本王可以告訴你,大寧即便供養十萬大軍,也極為輕鬆。”

此言一出,夏原吉皺眉不止,殘破的城牆,惡劣的氣候,拿什麼養十萬兵?

即便是北平的駐軍,每年還要從朝廷那裡預支錢糧,更別說距離草原不遠的大寧。

“殿下,莫非是憑藉那些個白奴,以及韃虜?”

夏原吉輕笑道:“白奴擅長手工不假,可他們的貨品,在我大明並不受待見。”

“蒙古人擅長騎兵作戰,他們是天生的戰士,可卻並非良好的耕農。”

“至於在下來之前,便已經去過戶部,登記入戶的百姓,大寧僅有三萬餘人!”

“以三萬人,養十萬兵!殿下好大的口氣,好大的胃口!”

楊士奇皺眉不止,意識到此人的不一般,當真是精打細算到骨子裡!

大明一般十戶人家的賦稅,才能養一個裝備儘量計程車兵。

如今以寧王封地的人口,要養十萬大軍,無異於痴人說夢。

朱權笑道:“小了,格局小了!”

夏原吉是個不錯的理財者,可他卻始終跳不出時代的侷限。

自耕農經濟,養兵當然困難,賦稅糧餉都要從百姓身上出。

可若是行商經濟呢?

“你們以後都是寧王府的屬官,本王就如實告訴你們。”

“本王的軍餉,並非來自大寧的三萬百姓,而是全國百姓,乃至朝鮮,扶桑,爪哇等國!”

“本王自己組建了商隊,自力更生,賺錢戍邊!”

朱權指向正在訓練的玄武卒,“他們平日裡不光要訓練,也要耕種土地!軍屯,本王從未懈怠過。”

夏原吉只覺得眼前的寧王,分明是口出狂言。

“敢問,殿下售賣何等商品?能養活十萬大軍?”

夏原吉顯然不信,達官貴人喜歡的商品,大多名貴奢華。

大寧乃不毛之地,怎麼會有達官貴人的心頭好?

面對夏原吉的逼問,楊文勸說道:“原吉兄,何必問東問西?入仕寧王府後,你自然會知道……”

唰!

夏原吉擺手道:“不可!我既身為寧王府官員,便要從上至下,通曉整個大寧的稅收情況!”

朱權對夏原吉的表現很是滿意!

能以靖難之役後的大明,再次支援朱老四五伐漠北,就靠著夏原吉搞經濟!

“走,本王帶你們看看琉璃坊。”

琉璃坊?

乍聽此名,楊文身為老兵油子,自然想起了勾欄之地。

楊士奇如今則成了寧王的堅實擁護者,緊隨其後。

夏原吉只覺得,自己越發看不清寧王。

“此人擅長用兵練兵,乃大明一等一的猛將。”

“宗室之幸,社稷之福!”

“可大寧之地,民生凋敝,根本無法支援長期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