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哪天,被韃子攻佔了大寧,本王連個去處都沒有,你們說是不是很可憐?”

寧王橫眉冷對三人,被逼無奈之下,三人只好賠笑著說是。

“本王倒是覺得,這塊島嶼不錯!”

朱權指向沙盤,一見那島嶼,足利義滿差點笑出聲。

“殿下!您當真要這裡?咱們可要一言為定,千萬不許反悔!”

為何足利義滿興高采烈,只因朱權要的島嶼,是蝦夷人的地盤,根本不在足利義滿的掌控之中!

蝦夷,正是北海道的古稱,因這裡的原住民,體毛長入蝦鬚,被扶桑人成為蝦夷。

蝦夷人跟扶桑人,可並非同宗同源,為何幕府將軍,又被稱為“徵夷大將軍”?

其中的“夷”,指的便是蝦夷。

後世很多扶桑吹,總說扶桑軍人強悍如斯,結果縱觀古史,從未征服過蝦夷人。

再看中原人眼中的“夷狄”,匈奴,突厥,蒙古,換了一批又一批,最終都被征服亦或是同化,這就是所謂的民族差距。

正因蝦夷人都是些難啃的骨頭,足利義滿又無法收服他們,這才打算將其交給朱權。

名義上我交了,至於能不能真正掌控,就要看明軍自己的本事。

退一步講,朱權的精力都在蝦夷人身上,便不會找茬扶桑,簡直是一舉兩得!

“對了,這幾個島嶼,不如也劃給本王,做箇中轉站,代表兩國友誼!”

朱權大手一揮,正是琉球群島。

作為穿越而來之人,他對這片島嶼,可謂是擁有執念。

若某個光頭強硬一點,新垣結衣就是中原人,根本不會是扶桑人!

“幾個小島而已,寧王殿下若是喜歡,在下就盡數送給您!”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只要國書抵達應天府,剩餘的商船,本王一定交換扶桑!”

朱權心中高興,佔據蝦夷,教化當地人,為大明培養水師,那可使功蓋千秋。

想當年,一個皮島都讓努爾哈赤焦頭爛額,若是蝦夷水師虎視眈眈,後金當真能起事成功?

將來攻打扶桑,以蝦夷為跳板,直接進攻本土,那可輕鬆了不少!

再加上琉球群島,這裡的人們,本來就嚮往中原,將其納入大明版圖,豈不美哉?

足利義滿同樣高興,蝦夷那等破地方,全是野蠻蠻夷,大明寧王喜歡就交給他便是!

還有那些所謂的琉球群島,一窮二白,根本沒有留下的必要!

雙方都覺得自己賺翻了,朱權的長遠戰略,能夠得到延伸。

足利義滿的軍費到手,距離他統一南北,又近了一步!

“寧王殿下,足利將軍!今日相談甚歡,我等理應擺酒席慶祝一番才是!”

北條宗政見縫插針,“慶賀大明與扶桑,永結同好!”

朱權點頭,就差笑場,等本王的水師訓練好了,就讓你知道花兒為何這樣紅!

“說的對,今日理應慶祝!”

雙方人馬各懷鬼胎,共同舉杯,這番場景,後人每次讀到都忍俊不禁。

“寧王善謀,為我中原河山謀取蝦夷,琉球諸島,為日後進攻扶桑,做好了鋪墊,乃千古功臣。”

後世史學家,對備受爭議的寧王,寫下了這樣的評價。

“愚蠢至極,只顧眼前利益,卻讓扶桑本土暴露在大明眼中!扶桑滅國,足利義滿乃第一罪人!”

後世,一小撮所謂的“扶桑”正統,每每讀到此處,總會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