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走進武英殿,心中忐忑不安,畢竟這位十七弟接連闖禍,讓他也是頭疼不已。

“只望父皇不會發怒吧!”

朱標抬眼砍去,父皇朱元璋埋頭苦讀,絲毫沒有注意到他過來。

再看某位“逆王”,正在幫父皇揉肩捶背,當真是一副父慈子孝的場面。

若不是朱標知道這廝做了什麼,他絕對要誇誇“孝順”的十七弟。

朱家老十七,紈絝屬第一。

舌戰翰林院,腳踏百兵營。

朝臣們如今見到寧王,無不退避三舍,生怕與其有什麼關係。

“噓!”

朱權做了個禁聲的手勢,示意大哥不要打擾父皇看書。

老朱已經很久沒有沉浸在一本兵書裡。

在他看來,前人的兵書有借鑑作用,但所處的時代不同,練兵方法也不盡相同。

朱權的這本《紀效新書》,則有效地結合了當今時代。

連火銃的使用,朱權也寫得相當詳細,更有大明水師的建設,令洪武大帝倍感欣慰。

“有此書在,何愁兵將不強?”

朱權這本平平無奇的書,還解決了老朱的憂患。

他一直擔心兵權的問題,尤其是大明以將為主。

正所謂一將無能,拖累三軍。

不同的軍隊,在不同的將軍帶領下,發揮也各有好壞。

可朱權的思想,卻是以兵為主。

士兵強大,哪怕主將差一點,也不會影響士兵的戰鬥力。

這也讓老朱不必擔心,為將者贏得軍心,會威脅到中央政權。

士兵們的訓練都從一而終,由朝廷專門來負責,糧餉也都相同。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書中更是詳細提供了軍民同心,天下無敵的思路。

“軍屯?好想法!”

“平日訓練之際,開墾荒田,自給自足,又能為朝廷省下許多糧餉。”

“每年派御史前來巡視各地軍屯收成,再由朝廷商議,是否撥下錢糧。”

“每處衛所,暗中部下錦衣衛,以此來杜絕為將者中飽私囊!”

看到此處,老朱倍感欣慰,沒想到那逆子考慮周到,連如何監管都盡數列出,直接跟那些武將明麵攤牌。

“標兒,何時過來的,為何不提醒咱?”

朱元璋這才注意到,太子朱標站在他身邊,同樣目不轉睛地看向《紀效新書》。

“父皇,此書是何人所做?若有如此大才練兵,我大明肯定不缺精兵強將!”

朱標深吸一口氣,百般考慮,還是想要拿起兵書查閱。

誰知父皇大手一揮,直接壓在兵書上。

“咱還要看看其他內容!還有,此書斷不可外傳!”

朱元璋語氣嚴肅道:“老十七,就按照你的法子,誰敢不服,就讓他來找咱!”

朱標恍然大悟,果然又是十七弟的手筆。

不過看父皇這般模樣,竟然是在誇讚十七弟。

當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