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洛陽 第六章 大雍的官方學術思想(第2/2頁)
章節報錯
【太過專業,不是很懂。】系統直接放棄思考,等待陳瞻的解答。
“不急,我慢慢來給你解釋。簡單地來說,公羊和左氏兩派的主要區別在於對“道德”的看法。”
“左氏一派認為法“禁於已然之後”而禮“禁於將然之前”,所以用“道德禮義”是治理國家的工具,其立足點是治理國家。而公羊一派追求的是“道德”本身,他們認為只要人人都以最高道德規範要求自己,天下就大治啦。”
【嗯嗯,聽起來很像一些人的觀點呢。】
“是吧,在前雍時期大雍還是外儒內法,但是到了前雍的後期,帝國極壁限制了國家對外擴張的腳步,軍功爵制能發揮的效果就減弱了,所以察舉制基本成了唯一的晉升通道,所以平民上升的路子基本上就被堵死了。”
“等他們做大了之後,要維護他們的特權地位,就會害怕國家強權對他們的利益進行侵害,那這個時候法家的那套,就應該廢掉了。他們就需要這種表面“光偉大正全”實際上卻“界定模糊”的東西去修飾吃人的本質,什麼是“德”呀,還不是他們說什麼就是什麼。”
“他們掌握瞭解釋權,再在文官政治的體系下,結合察舉制度,掌握國家的行政權,他們就一步步攫取了國家的權力。”
“而他們的自身立場使得他們天然討厭擴張,將集體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就是我為什麼要當帝黨,因為在當前階段我們的目標都是打擊清流世家。”
陳瞻三言兩語,將儒學興盛,世家掌權的內在邏輯解釋清楚。系統思考了一會,發問道:
【哇,好有道理,給宿主鼓掌!但是我記得儒學是在前雍武帝時期被確立為官方思想的,既然如此武帝為什麼要獨尊儒術呢?】
“問得好!前雍武帝推崇這套學問,並不代表他認同儒學觀點,他自己也說“大雍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所以他本質上是不贊同儒家學說德那套,只是拿來做遮羞布而已。”
“那他為何要選擇儒學作為官方學說呢?那是因為首先他需要儒家來清洗黃老之學的影響,實現君主的集權,然後他還要藉助魔改的“天人感應,五德始終”的思想維護自己統治的正統性,同時緩解快速對外擴張造的成財政危機帶來的社會矛盾。”
【有道理,但天人感應不是儒家對於君權的限制嗎?】
“是的,所以武帝開創性地開發出了應對手段:“殺丞相”,因為丞相是國家政策的實際執行者,所以殺了丞相就是平息了天怒,你看,他在位時的那十幾個丞相,善終的好像就一個吧?”
【那現在這一套為什麼就不適用了呢?】
“因為現在皇權沒有前雍那麼強勢了,皇帝為了集權拉一派打一派,朝廷中清流,宦官,外戚出了事情都想往對方頭上推,民|主的本質就是沒人負責,所以大家爭吵不休,如今“天人感應”就成了打擊異己的手段了。”
“再加上後雍建立的時候先天不足,所以桓武帝把讖緯之學也上升到官方學說的高度,所以現在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了,比如之前的劉猛之亂他不就是趁著日食拉起了一大批流民嗎。”
“當然桓武帝也認識到這做法的弊端,所以他也沒有放棄,而是開始和讀書人爭搶正統性解釋權。”
“他也想出了一個好方法,那就是:不僅要做掌管天下權力的政治領袖,而且要做垂範天下的道德領袖。所以他親自著書,手不釋卷,這樣就能將話語權也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陳瞻咂咂嘴,評論道:“這看上去很好,有點政教合一的味道了,但是大雍為什麼會落到今天這個田地?”
“因為註定有兩類人是無法成為道德領袖,掌握話語權的。那就是攝政的太后,以及繼位的孺子。”
“而和帝之後,執政最多的就是這兩類人。”陳瞻說到這裡嘆息一聲。
在後世歷史書上,還曾單列了一張表,記錄了東漢時期短命的皇帝們的統治時期。
在那段時期,皇帝的壽命,即使相較於社會平均壽命,也太短了些。
做成這一切的人為因素就是孺子帝和攝政的太后天生少了一重神聖性,對這些人秉政最有利。
聽了這麼多系統總算明白了什麼,它思考了一會,陳瞻並不打擾,一時系統空間內只有系統運算時風扇呼呼轉動的聲音,陳瞻知道,系統是在重新推演,估算計劃成功的可能性。
過了一會,系統似乎是得到了結果:【所以宿主,你打算……】
陳瞻堅定地說道:“沒錯!我要做的就是解釋天象背後的各種底層原理,準確“預言”每一次“天象”,證明“天災”有跡可循,從根本上推翻“天人感應”打破他們對於正統的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