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之前,陳瞻就讓陳伯打探了關於李承的訊息,以便針對性地準備好說辭。

陳伯不愧是陳父留下的管家,不多時便將李承的資料東到陳瞻的案頭。陳瞻一看直呼魔幻:

作為旁支宗室,李承的縣令竟也是買來的。

爵位在他太爺爺那代就只剩一個侯,傳到他這早就沒了。

不過好在家裡還有錢,所以在他成年後,家裡看他沉迷種田是在不堪造就,就給他買了廣川令。

之所以是廣川,是因為城北有條大河,方便李承引水灌溉。

而且這裡比較偏僻,收的得錢少,一個大縣的縣令,只花兩百萬錢就買下來了。

接下來的幾年中,李承所做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任由本地勢力架空權力,只一心種田。

陳瞻原只當他無力反抗,現在看來怕不是等著他們多行不義必自斃,如此倒是自己小覷了天下英豪。

但是那個門子如何解釋,而且這一路看來府內僕人稀少,自由散漫,以他的能力想要整頓下人應該是易如反掌吧?

所以他是放任僕役如此?也對,如今城內人心浮動,用這些僕役立威再好不過,之前那些“平庸”行為是為了“自汙”麻痺對方?

難怪身為旁支宗室卻能安穩平靜地躲在終山,恐怖如斯,恐怖如斯!

陳瞻心中千迴百轉,不敢拿大,回了一禮道:“在下年幼才淺,當不得縣尊大禮。不過在下確有一法,若操作得當不僅可御外敵,還可平息民亂。既然府君有言,那瞻便直言,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府君斧正。”

接著陳瞻便從袖中掏出設計的壕溝組群,開始介紹他設計的防禦工事。

“如今猛賊勢大,裹挾饑民數萬,又輔以先前屠城所得兵器,圍城數日不下,卻不進攻不退走,皆因圖謀城中糧草”

“而劉猛軍多由流民組成,軍紀散漫,若一時傷亡過多,怕是會臨陣潰逃。”

“私以為,劉猛拖延時日,怕是在等軍中糧草將盡,此時賊為求口糧必不顧性命,即便傷亡慘重亦不會退卻。”

“故軍糧耗盡之日便是猛賊攻城之時,根據前幾個縣城中的糧食儲量以及猛賊人數估計,這一時間應在三五日之間。”

“此外,孟子曰“無恆產者無恆心”,如今劉猛圍而不攻,城內百姓自覺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終日,屢有犯禁作亂者。”

“若是劉猛趁亂進攻,我軍還要在防守之餘安撫百姓,那麼防守壓力便會大大增加。”

“府君可使民夫於城下修建此壕溝,有此壕溝,大量猛賊皆被壕溝阻攔,而致使猛賊集中在壕溝被攻破的幾點。故可據此阻滯敵軍,引導猛賊進攻方向,限制其兵力投入速度。”

“而我方可以早做準備,甚至可以引導猛賊集中於某處,再輔以火|藥,定可事半功倍。”

“此外,猛賊雖有大量弓箭,我方亦有弓箭儲備,可在城牆上支援前線軍士。”

“而大量猛賊皆被壕溝阻擋,弓兵無法近戰,只有在一道壕溝被徹底攻破後才會上前。”

“但猛賊想要打擊壕內軍士則需拋射,射距變短,而壕溝間距一箭之地。故此時我軍弓兵可提供支援,不必擔憂猛賊弓箭射擊。”

“此壕溝修建簡單,只需挖溝並積土於前,城內民夫數萬,兩日之內定能完成。”

“且可藉此統一管理城內青壯,使城內不至混亂。”

“府君仁慈,此番弔民伐罪可軟硬兼施,戰前施放米糧犒賞參與修建的民夫與軍士。”

“府君也可藉此良機安撫民心,穩定軍心。”

接下來如何安撫民心,如何鼓動士氣,如何借軍管收回城內權柄,陳瞻相信以李承之前展現出的能力應是易如反掌,所以便沒有細說。

其實使用縱深彈性防禦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點,就是士氣問題。

在冷兵器時代,士氣對於一場戰役成敗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而他的策略僅僅在第一陣地配置少量兵力,必要時需要放棄將第一陣地,而將主陣地設定在弓箭遠端打擊範圍之外的第二防禦陣地上。

這與傳統|戰爭中死守陣地的做法不同。

按照傳統方法,第一陣地是要放上大量的兵力,等該防線被突破再退到第二陣地。

但是此時防守方兵力已經受到了削弱,即使退到第二陣地,也很容易被穿插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