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經看來,華夏漸漸落後於時代,一方面是科技逐漸的落後,另一方面就是華夏的抑商政策導致華夏到近代都沒有發展出一套系統的商業理論。

商業的作用遠不是普通百姓看到的利潤之爭,有些時候,明知道是賠錢的生意都要搶著去做。

因為佔領市場遠比利潤更重要,在商業資訊爆炸的時代,老百姓每天都能看到各種網際網路商業巨頭賠錢賺吆喝。

這些網際網路巨頭難道不知道這樣做賠錢嗎?他們當然知道,可是他們更知道,與賠錢相比,能不能在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更加重要。

這就是資本的恐怖之處,利用雄厚的資本將一切的競爭對手擠垮,然後大小通吃。一旦形成壟斷之後,資本一定會露出貪婪的嘴臉,連百姓手裡最後一個銅板都掠奪過去。

鄭經在繼位之後,就一直將資本牢牢地掌握在王府手裡,資本公有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因此鄭氏最掙錢的行業都在王府的掌控當中,尤其是鹽、鐵、布匹、糧食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鄭經堅決由王府進行掌控。

就拿食鹽來說,若是私人資本掌控,老百姓想要吃到五文錢一斤的精鹽,那就是痴人說夢,資本都是逐利的,哪裡的利潤高它們就會去哪裡掠奪。

離開鹽場鄭經的下一站去了崖州批發市場,崖州批發市場坐落在崖州港口旁邊,是一個佔地上百畝的超大市場,入駐的商家大多數都是王府的產業,少部分是私人產業。

來批發市場進貨的大多數都是華商,這些移民南洋的華商從崖州進貨之後,然後返回自己在南洋的經商地進行銷售。

也有少量的西夷商人、大陸商人和安南、占城、暹羅的商船來進貨,吸引這些商賈來這裡進貨的原因是,商賈不出市場就能找到他想要的所有貨物。

批發市場去年的貨物銷售額已經突破了五千萬兩,光是稅收就為王府與瓊州府分別貢獻了五百萬兩和一百五十萬兩。

批發市場更是實現利潤達到了三百萬兩,出去市場的維護費用之外,每年為王府上繳的利潤達到了二百五十萬兩。

這些賬面上的數字無一不說明批發市場的成功,對於鄭經來說批發市場的模式就是個爛大街的商業模式,可是對於明末清初這個時代,這就是妥妥的商業創新。

透過批發市場這樣一個商業放大器,將各地生產的物資集中到這裡,方便了商賈的採購,不但節約了時間,也節約了商賈大量的成本。

同時批發市場的所有鋪位都不收租金,而是根據每天銷售的貨物金額進行抽成。不同的攤位進行的抽成也不同,這樣的管理模式新穎而高效。

不但市場能夠有效抽成,就是王府與崖州的徵稅也能根據銷售額徵收商業稅收。對於這樣的管理模式,戶官衙門那是舉雙手歡迎,戶官衙門只需要在市場的收費處進行監督,就能保證稅收的徵收。

鄭經在批發市場裡轉了一圈,大概的瞭解了市場的運營模式,以及可能出現的漏洞,並且詢問了市場如何解決漏洞問題。

批發市場大掌櫃說到了漏洞問題,激動地說道:“王上!目前我們的公有商鋪都比較守規矩,主要是一些私人的商鋪不守規矩。

他們總想著偷逃賦稅和市場的抽成,這些批發商與進貨商所採取的辦法就是一百兩的貨物他們開票開六十兩,然後私下交易其餘的四十兩。

批發商向進貨商少收一點兒銀子,然後在進貨商出市場的時候,批發商賄賂門口檢查發票的人員,這些吃了賄賂的檢查人員就會睜一眼、閉一眼放過這些貨物。

等於說是批發商與進貨商都得了利,唯獨王府與市場吃了虧。”

鄭經點頭道:“商人逐利可以理解,不過我們的處罰力度必須要跟上去,一旦發現有偷逃行為,必須十倍以上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