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承天府還孤懸海外,這就更加劇了海外離島的遊離感,如何保證這樣的海外離島始終處於華夏的核心政治圈內,是擺在華夏君臣面前的頭等難題。

做為華夏的大管家,主管財稅的張有德在參考了各地的賦稅情況之後,提出將承天府、瓊州府、呂宋府、舊港府全部升級為省。滿剌加城升級為華夏朝廷的直轄的直隸州,級別與大府相同。

張有德的建議是這些地方升級行政機構之後,根據華夏異地為官的原則,這些地方將會名正言順地調派官員在這些地方施政。

而本地成長起來的人才也會調派到內地各個省份任職,多年以後文化思想全部趨同之後,這些地方再想分離,那就要問老百姓答不答應了。

升級行政機構的結果就是官位多了,自然是皆大歡喜,張有德的建議很快便獲得透過,就連最難纏的御史臺都沒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隨著華夏內部的問題理順,華夏行政部門正式開始向京師搬遷,最先進行搬遷的是各個部門的行政官吏,如今的華夏可不止六部九卿,部門多了很多,其中教育部是從禮部拆分出來的,建設部是從工部拆分出來的,宣傳部是從通政司升級而來。

《吞噬星空之簽到成神》

這些多出來或者升級出來的部門需要大量的官員進行填充,這就給了華夏官員很大的機遇,以前可能熬幾十年都未必能夠達到一府長官,而現在幾年時間就能達到或者達到更高的位置。

官員的急劇增加帶來了很多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隱患,一些沒有高層政治經驗的官員登上高位之後,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

這還是客觀出現的問題,更別說一些投機者的主觀行為,因此鄭經要求御史臺長官唐興武必須做好官員的監督,任何官員無論功勞多大,後臺多硬,一旦發現貪腐等違法問題,都要從嚴處置。

亂世用重典,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華夏不能因為一小撮的蛀蟲,壞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

興武九年秋八月!

鄭經騎著馬從正陽門進了內城沿著中軸線來到紫禁城正門之前,身後一大群華夏文武步行跟著鄭經的馬後,這是鄭經第一次踏足紫禁城,在城門前停馬抬頭看向城門上上高懸的匾額,匾額上用滿漢兩種文字並排書刻著‘大清門’三個大字。

看到滿文書寫的匾額,鄭氏心裡非常不痛快,抬起馬鞭指著匾額說道:“禮部!”

“臣在!”餘震瀚連忙小跑著來到鄭經馬前躬身聽後吩咐。

“將這個匾額換了,如今是我華夏天下,這勞什子的‘大清門’算怎麼回事?同時將紫禁城所有匾額上的滿文去掉,以後華夏官方只有一種文字,那就是漢文。

一些部落百姓願意說自己的語言,國家也不干涉,但是想要讀書、當官任職,就必須學習漢文,以漢文表達為主。”

“臣明白了!回頭就安排人將所有的匾額全部換了!臣請問正門上的匾額換成什麼?”

“華夏!”鄭經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

從華夏門進入皇城,沿著中軸線踏上金水橋,便看到了已經改名‘天安’的承天門,鄭經指著城樓上懸掛的匾額說道:“名字改回去!”

餘震瀚連忙躬身應下,鄭經騎馬從正門進入,身後的文武可不敢一起從正門進入,而是文左武右從正門兩邊的側門進入。

進了承天門,鄭經翻身下馬,將馬匹交給侍衛,指著城樓說道:“諸位愛卿隨朕登上城樓看一看我華夏的大好河山!”

“臣等遵旨!”

與鄭經正值壯年不同,一些老臣已經上了年紀,比如教育部的方以智已經七十多歲,已經連續幾次上疏致仕頤養天年,都被鄭經溫言挽留,承諾等到一統天下之後,就讓老先生風光致仕。

這些老臣從正陽門一直走到承天門,早已累得氣喘吁吁,這一切鄭經看在眼裡,卻不好說什麼,這些表示尊卑的禮節沒有廢除之前,就必須如此,就是鄭經也不能改變。

尤其是這些老臣大多數都是讀書人,更注重規矩的遵守,因此鄭經吩咐侍衛一人扶著一位老臣慢慢從馬道緩慢登上城頭。

在城頭上遙看前方的正陽門城樓,兩座城樓在同一條直線上,遙相呼應,兩座城樓之間便是華夏六部九卿等中樞部門。

鄭經看著前方那些古樸的建築,心中感慨萬分,在後世這些建築因為各種原因已經全部拆除,沒有了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京師的韻味就少了幾分。

未來的京師主要以行政、人文為主,會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尤其是內城之內更是不會允許任何的工業,沒有工業就不會快速聚集大量的人口。

尤其是內城中的各個衚衕,都是歷史的記憶,這些衚衕以及衚衕裡的房屋建築都將是歷史人文的一部分,若干年後,都能成為京城旅遊業的一道風景。

而外城將會進行舊城改造,一些破舊的衚衕、棚戶全部拆除,在城外擇地興建新的住宅社群,拆除出來的土地將會建設大量的商業區域,為將來京城旅遊的遊客提供、餐飲、住宿、購物、休閒等一切所需要的的服務。

只要經營得當,將來的京師光是旅遊觀光這一項收入,就足以讓京師成為數一數二的富庶之地,未來的華夏必然是國家強大、百姓富足。

只要官府不斷引導,百姓非常願意走出家門,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