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忽悠(第1/2頁)
章節報錯
馮錫範對鄭經說法並不懷疑,因為現在瓊州府已經實現了土地集中化,大量的土地都已經成了棉田,只有一些無法大規模種植的土地才會零星地種植一些糧食作物,如今的瓊州府糧食供應居然需要從南洋進口。
瓊州府現在完全成了一個經濟大府,卻無法脫離華夏的產業鏈支援,一旦瓊州府敢有任何的不軌行為,只要斷了瓊州府的糧食供應,瓊州府不攻自破。
馮錫範知道這是當年藩府特意制定的政策,這種不能拿到場面上說的政策,其實在高層並不是秘密,只要稍微有點兒政治敏感度的高層官員都能清楚這種指向性經濟政策的好處,更何況是馮錫範這種政治敏感度極高的官僚。
對於鄭經所說的大農場政策,馮錫範卻並不看好,他太瞭解士紳的心理了,一方面極度鄙視財富,認為追求財富是滿身銅臭,另一方面又渴望過著窮奢極欲的富貴生活。
這種矛盾的心理,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偽君子,在朝堂上滿嘴的仁義道德,一個個標榜自己是清流,是道德楷模,私下裡卻是荒淫無恥,美俾、孌童都是常規操作。
比這噁心的多的事他們都能做的出來,甚至能做出在如廁後用少女的嘴清理乾淨的事情。美其名曰:‘GANG奴’!
君臣二人漸漸談到了核心的話題,那就是未來華夏的政體,到底以誰為基石,馮錫範認為不管到什麼時候,讀書人都是根基,錯的不是讀書人,而是國家的用人制度。
這一點上與鄭經是相通的,不過兩人也有不同的觀點,鄭經認為以後的官員應該是專業化的,工部的官員必須懂工業,吏部的官員必須懂組織排程,戶部的官員必須懂財會。
馮錫範卻認為這些專業的官員只是‘術’,‘術’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卻看不長遠,國家的高層更應該看重‘道’。
馮錫範的說法翻譯成人話就是,專業官員只能解決實際問題,卻解決不了理論問題,若是隻用專業官員,那做出的政策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而道是理論,是國家大政的方向,做任何政策都不能只圖眼前利益,而要將目光放長遠。
憑著馮錫範這些認識,鄭經就完全放心將更重要的位置交給他,雖然說馮錫範的想法還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也是這個時代難得清醒的聲音。
鄭經笑著應和馮錫範道:“所謂道與術,說白了就是理論聯絡實際,我們現在正在努力脫離舊有的儒家理論,在儒家理論的基礎上,豐富我們的理論。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還是值得大力讚揚的,要反對那些所謂的只有經學才是正途,其他都是雜學的思想,更要摒棄所謂奇技淫巧的思想。
建立一套適合工業化社會的理論,需要我們君臣共同努力,而你馮希範也要挑起更重的擔子。一旦國家進入統一程序,就需要你去管理一省政務,你要做好這個準備。”
馮錫範大喜過望,終於熬出頭了,有華夏王這句話,自己肯定會成為除唐興文之外,第二個登上一省巡撫的高官。
華夏的政治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沒有基層工作經驗之人,根本就沒有資格進入內閣。
如今的內閣三人組,陳復莆是在大陸玩兒命的,大陸的情報系統是陳復莆一手組建,為華夏的大陸攻略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張蒼水在瓊州多年,釐清戶籍、清丈土地、重新編訂黃冊,瓊州能有現在的成就,張蒼水功不可沒。
張瑞圖更是在滿剌加一手組建了華夏的海關係統,這個系統每年為華夏帶來數以千萬兩的關稅收入,是華夏財稅第一人。
馮錫範有自知之明,與這三人相比,自己的成績雖然也算顯著,雞籠因自己的治理,如今是華夏數得著的大縣,但是與這三人相比還是稍顯不如。
好在自己才四十多歲,內閣中陳復莆與張瑞圖與自己年紀相彷,唯一有機會替代的就是張蒼水,畢竟蒼水先生已經六十多歲,天下一統之後肯定會退下來。
華夏王這句話算是給馮錫範吃了定心丸,只要自己不行差踏錯,自己五年之內入閣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給馮錫範吃了一個定心丸後,艦隊在海口港完成補給,再次揚帆起航,繞著瓊州島直奔崖州,路過昌化的時候,何斌從昌化搭乘一艘前往鴻基基地的貨船,前往北鄭與北鄭商談駐軍問題。
第一艦隊繼續南下,在鶯歌海鹽場陸軍基地靠岸,瓊州陸軍最高長官黃廷接到訊息早早地迎接到碼頭上。
鄭經這邊一下船,就看到了鬚髮皆白的黃廷,還沒等黃廷把腰彎下去,鄭經便一把將黃廷扶起來感慨道:“華明老將軍不必多禮,你我君臣二十多年的交情,不在乎這些虛禮。”
“大王體恤老臣,老臣卻不能不知進退,身為老臣更應該給年輕人做出表率。”
鄭經拉起黃廷的手關心地問道:“老將軍身體還硬朗吧?”
黃廷拍著胸脯說道:“只要大王吩咐,臣一樣還能為大王衝鋒陷陣。”
說到這裡,黃廷眼神一暗,想到了當年廣州一戰,因為自己的指揮失誤,造成兩個鎮的陸軍傷亡過半,被華夏王從前線調回了瓊州,專門負責練兵後勤工作。
如今這新式軍隊的指揮作戰,自己的思想已經陳舊,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還是將機會留給年輕人吧。
鄭經感受到黃廷的落寞,安慰道:“老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再說後方前方都是為國家做出貢獻,沒有後方的支援,前線將軍再能打,也是無米之炊。”
黃廷苦笑道:“大王不必安慰臣,臣自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就不跟年輕人爭了,安心做好後勤,等到天下一統,大王請允臣致仕養老。”
“好!寡人答應你,天下大治後,寡人也會卸下這千斤重擔,交權力交給後人,免得被人說成老湖塗。”
“大王春秋正盛,怎麼忽然考慮到這個問題?”
鄭經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若是按照歷史的軌跡,明年自己就會亡故,鄭氏發生內訌,庶長子被馮錫範與鄭聰和次子鄭克爽聯合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