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陳張出使(六)(第2/2頁)
章節報錯
餘震瀚自然不會有任何的意見,他剛才裝作無意間說出吳周來訪的訊息,本就是試探二人的反應,可是這二人雖然心情低落,但是卻依然沒有提出開始談判的建議。
將兩人送回館驛,餘震瀚返回王城向鄭經彙報,鄭經聽完這兩人的反應之後,笑道:“這是正常反應,不過是對舊時代的留戀,和對未來不確定的迷茫罷了。
只要我們拿出誠意,這兩人完全能夠爭取過來,他們不主動尋求談判,我們就絕不開口。不然談判一旦破裂,兩人可就沒臉留在安平了。”
餘震瀚也是笑著附和道:“大王說的是,遮羞布還是要有的,不然臉面上掛不住,臣知道該怎麼做了?”
此後幾天餘震瀚不再提起任何關於吳周的事情,只是帶著兩人四處參訪,從繁華的街市到忙碌的工廠,從正在訓練的軍營到鄉下的農村,足跡幾乎涵蓋了整個安平。
可以說華夏的實力真真切切地展示在了陳廷敬與張英的面前,尤其是安平周邊的農村讓陳廷敬與張英印象深刻,安平周邊的農村不是兩人印象中農村黔首百姓低矮黑暗的泥土房子,而是整整齊齊的紅磚黃瓦的大房子。
這些房子很明顯都是經過規劃,整齊劃一,街道上也是非常的整潔,遠不是大清農村到處一片髒亂、蚊蠅滋生。
張英覺得安平的農村有些不像農村,在他看來缺少了農村的生氣,至少農村的家庭應該養幾隻雞,喂一頭豬,這些牲畜在關鍵時刻能夠為一個家庭換來一些救命錢。
可是安平周邊的農村的院子裡竟然看不到一隻雞、一頭豬,張英向當地的百姓詢問為何不在院子裡養些牲畜?
百姓給他的回答顛覆了張英的三觀,百姓竟然非常嫌棄地說,養這些東西幹什麼,臭烘烘的,又耽誤時間,又不掙錢。
種田之餘的空閒時間,到城裡打零工掙到的錢也遠比養這些東西掙錢,而且安平有專門做養殖的專業戶,規模又大,成本又低,想吃肉大可以到市場上去買。
想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的張英向餘震瀚請教:“餘先生!鄭氏為何不鼓勵百姓在農閒之餘養殖一些牲畜,既能滿足百姓自己吃肉,還能拿到集市上換取一些銀錢?”
餘震瀚笑道:“餘某剛開始也不明白,不理解安平周邊百姓為何不願意飼養牲畜,寧願花錢在集市上購買。直到又一次與大王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大王的一番話讓餘某徹底明白了。”
張英一聽怎麼又是鄭經,怎麼什麼事都能與鄭經扯上關係,如果說一個兩個是拍鄭經的馬屁,那麼大家都這麼說,那一定是鄭經有太多的過人之處。
“華夏王怎麼說?”
“大王說這是城市化效應,因為這些城市周邊的農村靠近城市,城市裡就業的機會多,老百姓在農閒之餘都會選擇進城市打零工。
安平城的人工價格很貴,一個普通的小工一天的工錢都不會低於七八十文,而一斤豬肉的價格不會超過二十文。
百姓打一天零工的收入能夠買好幾斤豬肉,若是覺得豬肉價格貴,還可以選擇買魚肉,安平的魚肉很便宜,只有幾文錢一斤。
當百姓發現打零工的收入遠比在家養幾隻牲畜高的時候,就沒有人再願意養殖牲畜,只要我們走出安平二十里之外,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與大陸的百姓沒什麼不同。
要說有什麼不同,大概就是要比在大陸的百姓更富足一些,百姓需要承擔的賦稅要一些,徭役也不是很繁重。”
“百姓的賦稅是多少?”
“我華夏的農業是以地徵稅,若是自己購買的土地按照土地收成徵收兩成賦稅,若是佃租官地還要額外徵收兩成地租。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任何的賦稅,我家大王認為,賦稅應該越簡單越好,百姓知道自己該交多少,官府知道自己該收多少。
而且越是簡單,就越是不會給地方上下其手的機會,少了地方官府的盤剝,百姓的日子自然會好過一些。”
“朝廷徵收兩成賦稅,那地方官府怎麼辦,總不能讓地方官府餓肚子吧?而且官府把地租定的這麼低,大戶人家怎麼會甘心自己的土地這麼便宜租給佃戶。”
“先說賦稅問題,我華夏農業執行的是一稅制,也就是合併稅制,將田賦、丁稅、火耗等雜稅全部合併到一起,經過計算後定了兩成這個標準。
這些農業賦稅國庫拿三成,七成歸地方安排,地方上拿到了賦稅就要擔負起地方的責任,比如教育、醫療等開支國庫負擔三成,地方負擔七成。
至於你說的私人土地的佃租問題,我華夏原則上是不鼓勵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佃租土地,而是將土地集中化管理,以農場的方式經營。
不過承天府是新開發的土地,眼下還沒有形成大農場模式。南洋地區都是大農場模式,那些農場主至少經營著上千畝的土地。”
餘震瀚所說的這些,其實陳廷敬和張英都有所耳聞,不過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當兩人親耳聽到鄭氏的官員證實這些訊息的時候,兩人知道鄭氏這是在挖士紳的根基。
士紳賴以控制百姓的手段就是土地,之所以能夠用土地控制百姓,是因為士紳所享受的免稅政策,鄭氏的土地政策直接讓士紳的土地也納入了徵稅範圍。
想要依靠土地獲利,就必須要提高佃租的額度,不然將賦稅轉嫁到百姓身上,老百姓在繳納賦稅和地主的地租之後,還能有多少屬於自己的利潤。
再加上官府定下的兩成地租,老百姓肯定不會願意租種地主的土地,兩人可以想象的到,隨著鄭氏全民教育的推廣,士紳這個階層早晚都會消亡,‘讀書人’這個詞只能是它本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