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個寒冷的夜晚,再一次天亮之後,大風天氣並沒有再次光臨,雖然還是有不小的風沙,但是比起昨日那種遮天蔽日的狂風,已經算是非常的溫和。

謝永常總算是鬆了一口氣,一邊下令拔營行軍,一邊將騎兵斥候放出去,搜尋沿途可能出現的部落。

若是零星的小部落,只要選擇投降,那就控制起來,若是敢逃跑堅決擊殺。

若是發現大型千人以上的部落,立刻反對大軍彙報,大軍馬上進行合圍。

草原上春季是最難熬的季節,經過了一個冬天的吃乾草日子的牛羊牲畜,終於聞到了青草香味,偏偏這個時候青草剛剛發芽,根本無法讓牲畜獲得足夠的新鮮食物。

這個季節是草原上牲畜死亡最多的季節,農耕地帶有青黃不接的時候,草原上同樣有青黃不接的時候。

只要腦子沒有病的部落都不會在這個時候選擇打仗,而華夏這樣的半工業、半農耕國家對於戰爭時間的選擇就從容了很多。

只要華夏願意,隨時都能發起戰爭,至於對後勤至關重要的糧食問題,華夏可以透過交易,從多個渠道獲得。

這是工業文明最終戰勝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最根本原因,工業文明獲得物資的渠道要比農耕文明與遊牧多得多。

很快前方的斥候就傳回了發現多個小型部落的軍情,斥候小隊已經控制了幾個部落,並且將這些小部落的人口與牛羊都集中起來。

華夏陸軍草原攻略的首秀即將上演,得到已經有牧民被控制住的訊息,謝永常下令步兵帶著炮兵在後面慢慢追趕,騎兵快趕到斥候所在的地點。

等到謝永常趕到在一條小溪邊安營紮寨的小部落的時候,各個斥候小隊已經在這裡集中了上千人的草原牧民。

由於將各個部落的牛羊都集中起來,此時的部落已經到處都是牛羊馬匹。

被抓到的草原牧民男女分開關押,斥候們忙著圍堵逃跑的牧民,根本沒有時間審訊這些牧民。

這些牧民用恐懼的目光看著這些漢人,男人們都覺得自己的命運已經註定。草原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一旦被敵對部落俘虜,高過車輪的男人都會被處決。

只留下幼童以及婦人分給部落的家庭,用於發展人口。

漢人雖然並不好殺,但是對於成年的牧民也會帶回關內發賣給大戶人家為奴,很少有將俘虜放掉的習慣。

戰爭無論是對於關內的漢人百姓還是草原的普通牧民來說都不是好事,不過草原的牧民更加好戰,只因跟著頭人出去打仗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若是沒有打仗的機會,只能一輩子當頭人的牧奴。

謝永常突擊對這些牧民進行了交叉審訊,這些牧民有產者只有少數的幾個,這些有產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為頭人立過功勞。

說白了這些有產者就是頭人放在牧民中間的眼線,監視著牧民的一舉一動。

這些人都是草原現行規矩的既得利益者,不是華夏拉攏的物件,而是華夏針對打擊的物件,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欺壓牧民的行為,這些行為完全能夠被華夏利用並將這些欺壓的行為透過各種方式放大,讓牧民產生共鳴。

老牧民巴特是草原上眾多牧奴家庭中的其中一個,巴特這個名字就相當於中原地區給孩子起名龍虎一樣,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英雄。

然而老巴特不但沒有成為英雄,甚至在草原上連狗熊都算不上。

老巴特家裡有五口人,大兒子在一次部落爭奪牧場的戰鬥中被箭射死,部落的嘎查官卻說自己的兒子沒有立下功勞,一點撫卹都沒給,一條命便白白的丟在了戰場上。

如今家裡還剩下四口人,大女兒已經出嫁,嫁給了和老巴特一樣是牧奴的鄰居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