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鄭經卻沒有表現出來,反而不置可否地問道:“既然我軍都已經動武,為何不直接將蘇祿國給佔了。

開疆拓土可是歷代將軍所追求的最高功績,這可是滅國之功,劉將軍難道不希望自己這麼一個滅國之功在身上嗎?”

“王上!臣先不說滅了蘇祿國的好處,就先說留著蘇祿國的好處。蘇祿國的信仰與我華夏百姓的觀念衝突非常嚴重,想要讓蘇祿百姓融於華夏非常困難。

而且蘇祿百姓不同於那些小部落的土人,那些土人只是一群未開化的猢猻,只要抽上幾下鞭子,就能驅使著幹活。

可是蘇祿的這些百姓卻有著堅定的信仰,除非我鄭氏頂著天下的罵名,將這些蘇祿百姓全部屠掉。

不然這些蘇祿百姓早晚都會成為我鄭氏的亂子,因此臣不建議將蘇祿滅掉,而且還要將其他地方信教的百姓全部給蘇祿遷移過來。

一方面增加蘇祿的實力,另一方面其他地方百姓過來一定會與蘇祿本地百姓產生衝突,到時候我鄭氏只要在兩個陣營之間進行選擇,就能用最小的代價控制蘇祿。”

“劉將軍是如何想到這樣處置蘇祿問題的?”

“回王上!這其實歷史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那個石敬瑭不就是著名的兒皇帝,金滅北宋之後也是考慮到以金人統治漢人會出問題,安置了一個張邦昌做傀儡皇帝。”

鄭經點點頭,心中生出了無限的自豪感,要不說泱泱華夏是最優秀的民族呢,任何的計謀策略都能在史書中找到影子。

這就是五千年文明的底氣,一個武夫都能想到以史為鑑,找到一非常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想法很好,滅其國而不奪其地,不過我泱泱華夏要出師有名,你打算以什麼名義對蘇祿進行征伐?”

“這個好辦?王上以王上的名義,或者以大明的名義要求蘇祿不得再派人騷擾我三寶顏。只要蘇祿國再次派人對我三寶顏進行騷擾,臣就有了討伐不臣的理由。

到時候擒住蘇祿君臣再宣佈其罪狀,然後逼其簽訂城下之盟,臣不相信在生死麵前,蘇祿君臣能有多硬的骨頭。”

《鎮妖博物館》

鄭經笑了,他現在發現後世有一句話非常正確,不是某某的時代,而是時代的某某。想一想漢朝建立時沛縣人才,還有大明建立時淮西人才。

不是這兩個地方出了這麼多優秀的人才,而是這些人才遇到了懂他們君主,這就是‘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道理。

劉俊所表現出來的智慧與能力,包括駐守滿剌加的陳輝所表現出來的智慧與才能都是因為他們在鄭氏的如今這種寬鬆的政治制度下,能夠讓他們盡情地施展他們的才能。

所有人都明白,鄭經的威望根本就不是他們這些人所能撼動的,沒有一個人會擔心自己有一天的功勞太大,會功高震主。

想明白這一點的鄭經感覺渾身輕鬆,長久以來一直擔心的自己如今最大的短板是人才貴乏,現如今看來,是不是人才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只要藩府制定好一套合理的晉升制度,就會在最大的程度上人盡其用,滿清現在控制的人口是多,可是他們選拔人才是從全國的讀書人中選擇。

只能說科舉選拔出來的都是食利階層,能夠從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智慧足夠,不過有沒有治政的能力卻不一定。

而鄭氏麾下是從所有的孩子中間選拔人才,其基數並不比滿清少多少,而且不同教育方式帶來的人才效應也是大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