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移民(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農業技術員的指導下,所有移民先將官府發放的稻種在小地裡進行育苗,在等待育苗的過程中開始栽種桑苗。桑苗栽種完之後便開始進行水田的平地、打畦埂引水灌田。
這一切都做完之後,秧苗也已經長高,便開始了插秧。正應了詩中所說的‘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緊接著又要種植棉花,以及玉米、番薯、大豆等各種的雜糧。這些東西是農作物是農人在桑麻之外的又一項重要的經濟收入。
這些北方的移民,哪裡見過如此一樣接著一樣的勞作,與北方相比,南方的種植要比北方繁瑣的多,受的苦多,獲得收益也就比北方更多一些,這也是江南比北方富庶的原因之一。
貧苦百姓家的女人乾的活一點兒不比男人少,移民百姓幹農活的時候都是全家一起出動,就是孩童也要幫著爹孃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控衛在此》
北方有句俗話叫‘孩子不吃十年閒飯’,半大孩子也能頂得上半個勞力,可是讓移民們沒有想到的是,在移民們開始穩定生活之後,村正開始要求所有十二歲以下的兒童都必須到學堂讀書,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全憑自願。
移民們不樂意了,讓家裡男娃讀書還能說得過去,怎麼女娃也要去讀書,這女娃讀書有什麼用,讀多少書,不還是要去嫁人,嫁到了別人家就成了別人家的人。
然而不管移民是否願意,所有的孩子都要去讀書,誰家的父母若是不讓自家的孩子讀書,直接抽回分給的土地,打入勞改營。
胳膊擰不過大腿的移民們,只能強忍著不滿將孩子送到了兩個移民村中間的學堂。兩個小兒女被送進學堂,這讓本就對南方的耕作不太熟悉的王富貴兩口子更加的忙碌。
沒有了孩子的幫忙,一些本來能夠讓孩子完成的邊邊角角的雜活就只能自己完成,雖然說是辛苦了一些,但是看著田裡的莊稼一天天的長高,在用了官府提供的肥料之後,莊稼長得鬱鬱蔥蔥,王富貴兩口子就感覺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
兩口子甚至暢想著,收成完了之後,除了繳納賦稅,再留下自己的口糧,能夠餘下多少錢還銀行的貸款。
忙碌的時間過得飛快,很快四個月的時間過去,水稻稻穗開始變黃,這個時候就需要放水等待地面稻田地面之後,就得抓緊時間收割、脫粒、晾曬。
在搶收的時間裡,就連學堂都主動放假,要求學生們回家幫著父母進行搶收。
王富貴家八畝水稻搶收、晾曬完之後,經過稱量之後,得到的結果讓王富貴大吃一驚,憑藉他多年種地的經驗,他能夠看得出他的這些水稻收成肯定錯不了。
讓他沒想到的是八畝水稻最後竟然打了三十六石(一石稻穀一百二十斤,脫殼後的糙米要重一些),合到每畝竟然能夠達到四石半。
除了繳納給官府的十四石四鬥賦稅之外,自己還能落下二十一石稻穀,官府給出的稻穀收購價格是一石半兩銀幣。
家裡四口人的口糧保證至少要留下十石糧,再留一石最好的稻穀做種子,剩餘的十石能夠全部賣掉,光是水稻就能收入五兩銀幣。
收完水稻之後,緊接著就開始了棉花的採摘,四畝棉田,一家老小齊上陣,幾天時間就採摘完成,共收穫了一千多斤的籽棉。
移民沒有加工籽棉的裝置,只能按照籽棉的價格賣給收購的商人,官府定下的最低收購價格是十文一斤。
王富貴一家的棉花收入除了納稅之外又獲得了七兩銀幣,水稻與棉花的收成讓王富貴收穫了能夠換上今年貸款的銀錢。
有了收穫之後,官府不再供應食物,從此之後,移民吃什麼、穿什麼官府不再操心,王富貴存夠了還貸款的銀錢,第一時間就帶著銀子到村公所將貸款還給了駐村的銀行網點。
沒有了今年的貸款壓力,王富貴對接下來四畝雜糧田的收入信心十足,他們這些北方人根本不會種南方的作物,更何況雜糧田裡種植的玉米和番薯。
如何種植全靠村正與下村的農技員進行指導,王富貴家的四畝雜糧田,按照農技員的規劃,種了一畝番薯,半畝大豆,剩餘的兩畝半全部種植玉米。
雜糧田是經濟作物,官府定下的稅賦是定額賦稅,折色賦稅為每畝徵收二百文賦稅,由於移民耕種的是官地,每畝還要額外繳納繳納二百文租地銀。
王富貴家四畝雜糧田需要繳納一千六百文雜糧田賦稅,官府考慮到移民第一年遷徙過來,到處都需要錢糧,這第一年的雜糧折色賦稅並未收取。
不要小看這一千六百文的免稅,這些錢足夠給一個移民家庭添置一身新衣服,還能再買點兒布料用剛剛採摘的棉花縫製幾床棉被,畢竟這承天府也是有冬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