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教育之爭(第1/2頁)
章節報錯
永曆二十年四月,鄭經再次收到林鳳的奏報,約翰牛攜帶著鄭經所要求的機械、圖紙與人員已經抵達滿剌加,林鳳詢問這些人與機械要怎麼辦?
鄭經一邊安排快船去滿剌加要求林鳳將這些東西全部送到崖州,一邊準備出發前往瓊州去見一見這些約翰牛的東西。
尤其是那個大牛的牛頓,鄭經很想見識一下活的牛頓是個什麼樣子的,為此他決定帶上方以智, 兩個東西方最聰明的人坐在一起會發生怎樣的碰撞。
這一次去瓊州,來回用不了多長時間,而且也不是打仗,鄭經決定將老婆孩子一起帶上,就當陪著老婆孩子一起度個假。
後世的崖州那可是熱門的旅遊勝地,號稱天涯海角,自己卻一次都沒有去過,這一世倒是去過好幾次。
然而現在的崖州窮的叮噹響,又是瓊州府降雨最少的地方, 人口又少,最繁華的地方是最近幾年在鄭氏手中發展起來的鶯歌海鹽場。
對於這種出行,鄭氏文臣的內心是非常牴觸的,在他們的眼裡,延平王就應該老老實實待在王宮中,其他的事情由他們代勞就好。
文臣們認為延平王的出行必然要配備保護力量,這些軍隊出行難道不要花錢嗎?
如此勞民傷財的行為,是文臣深惡痛絕的,至於內心中是不是這麼想,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不過這些文臣卻不敢反對,原因是延平王從繼位以來,從來沒有對王室亂花過一文錢,甚至都沒有要求過為王宮選秀。
就連有大臣提議王宮應該使用宦官,都被延平王一口回絕。延平王到現在只有一位王妃, 連側妃都沒有。
這樣節儉的延平王, 他們有什麼資格指責,更何況如今鄭氏最掙錢的行業都是在延平王的手裡搞起來的, 延平王若是想要撈錢,以延平王的手段,有多少錢都能撈進延平王的私人口袋裡。
這些文官即使心中再不滿也不敢反對鄭經的出行,畢竟無論是軍權還是財權都掌握在鄭經的手中。
安排好承天府的政事,政務由六官負責,軍事海軍由林陛主持,陸軍由劉國軒主持,有軍政方面難以處置的問題,也可以派快船將奏疏送到瓊州府。
四月下旬,鄭經帶著老婆孩子和錦瑟,一家四口登上一艘一號福船,在洪暄率領的十艘夾板船的護衛下,帶著一千侍衛親軍,趕往瓊州府。
五月初,鄭經便抵達了海口港,在海口港與張煌言匯合之後,二人一起繞道航行,半個月後抵達了崖州。
在海路上, 鄭經與張煌言暢談瓊州府發展的問題, 張煌言提出了幾大困難制約了瓊州府的發展。
第一:瓊州府孤懸海外不能與各個陸地接壤,物資的交流與人員的往來受到了極大的制約,導致瓊州府人才匱乏。
第二:瓊州府地處偏僻之地,人口稀少,難以對現有的土地進行有效的利用。
第三:漢人與土人的關係不融洽,導致長期以來,漢人所代表的官府與土人所代表的峒寨都是矛盾重重。
第四:瓊州府缺乏工業基礎,不能有效地利用瓊州府得天獨厚的條件。
張煌言總結的幾條都是瓊州府遇到的現實問題,瓊州府地處熱帶地區,一年之間並無寒暑,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生活。
然而由於遠離中原核心地帶,任何統治者都不願意發展這個地方,不願意對這裡進行大的投入。
因為統治者邏輯裡,邊疆就是隨時可以打爛的地方,治理的再好,一旦入侵者打過來,第一時間就成了敵人的地盤。
治理的越好,就越是給敵人做嫁衣,傻子才幹這種資敵的蠢事。
因此任何朝代,邊疆都是貧苦的代名詞,歷數各個時代都是如此,不是邊疆不能發展起來,而是統治者沒有發展的動力。
鄭經卻不同,他想的是禦敵於國門之外,除了華夏的核心領土之外,他會在外圍設立一系列的藩屬國。
鄭經不會要求這些小國為宗主國做什麼,只要這些小國能夠在外敵入侵時能夠充當緩衝地帶就好。
瓊州府在鄭經看來是核心領土,是絕對不能被任何敵對國家打上陸地的領土,當然要認真開發利用起來。
對於張煌言所提的四條困難,鄭經也給出了他的解答,首先第一條關於人才的問題,承天府也同樣遭遇這樣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問題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想要解決人才匱乏的問題,就要立足於培養自己的人才。解決教育的公平,就是開啟困境的鑰匙。
正好方以智也在船上,也講起了他在承天府推行義務教育的經驗,想要打破士紳對教育的壟斷,就必須由官府投資建立公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