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製作一根槍管五天左右,這還不能保證全部都是合格品,扣除廢品,差不多一個月最多能生產五根槍管。

一百大匠一個月能生產五百杆新式火銃,無論新老火銃最難的都是槍管。只要能解決槍管的生產問題,生產速度就能提高不少。”

“你們現在還是在採用卷鐵皮的方式製作槍管嗎?”

“是!”胡六點點頭道:“多少年來都是如此,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你們就不能研究一個能夠鑽孔的機械,承天府到處都是河流,利用水車提供動力,製作一臺可以進行鑽孔與切削的機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嗎?

寡人聽說紅毛夷的老家,造船廠鋸木都是利用機械進行,根本不需要人力拉鋸,我們漢人難道還比不過那些紅毛夷嗎?”

胡六老臉一紅,華夏匠人敝帚自珍,有些自己的絕活都不願意貢獻出來,在使用絕活的時候甚至都禁止外人在一旁觀看。

這樣的氛圍裡,技術很難得到擴散,鄭經的話給了他很大的提示,他現在的身份已經不單單是工匠,更是鄭氏的官員。

站在官員的角度考慮問題,他發現自己的眼光就開闊了許多,原本不敢想的事,現在卻認為根本就不是什麼大事。

就說技術問題,只要賞賜夠高,有的是願意投獻技術之人。

以伯爵之位賞賜,動心之人會有很多。鄭經的建議給了他很大的靈感。他向鄭經保證道:“王上放心!這個鑽孔的機械,臣帶著工匠一定把他搞出來。

有了這鑽床鑽孔,生產槍管甚至都不用大匠親自動手,只要一個剛出徒的匠人就能完成,王上才是真正掌握了匠人之學的精髓。”

鄭經來了興趣,問道:“那你說說匠人之學的精髓是什麼?”

“匠人之學的精髓在於以機械代替手工生產,匠人應該追求的是如何發明更便利的機械加工各種器物,而不是專注於如何把一樣手工打造的多麼精緻。

手工製造出的器物,可以作為玩物把玩,而不適於大批次的生產應用。從古至今任何改變生產的發明都是發明了更加便利的機械,而不是製作出一樣精美的器物。”

鄭經聽完胡六的話,拍手鼓掌道:“胡師傅!就憑著你這番理解,你就已經躋身於頂尖大匠的行列。

寡人對你越來越有信心了,寡人相信第一個拿到伯爵爵位之人一定是你,另外寡人希望你有時間一定要多讀一些書,讀書識字能夠更加的開闊你的眼界,還有隻有讀書識字,你才能讀得懂前人的一些著作。

比如說宋長庚先生的《天工開物》、方密之先生的《物理小識》、再往遠了說比如沈括的《夢溪筆談》等等的實學書籍。

學習前人的書籍,溫故而知新,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彪炳史冊的大匠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