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度量衡(第1/2頁)
章節報錯
擋不住外敵入侵就是儒生的軟肋,任你說的天花亂墜,最後被外敵亡國了,這就是你這套東西沒用。
儒生們眼高手低的毛病,張煌言心知肚明,甚至他認為自己都是眼高手低的典範。
鄭經的話說的不好聽,張煌言卻無法反駁,大明朝確實是在儒生的手裡滅亡了,這沒什麼可說的。
在海口休息了幾天,屁股上的棍傷完全痊癒之後,鄭經再次返回昌化。黃安已經將從滿清手裡繳獲的船隻全部安置到昌化,改裝成拖網漁船,用於對鐵礦礦區的肉食供應。
田峒主在拿到銀子之後,非常的給力,很快就在周邊的村寨裡給鄭氏招到了三千多黎人青壯。這三千多人,何斌將兩千多人用於昌化江支流的拓寬拓深,使得河流能夠行走平底駁船。
其餘一千人用於採礦,碎石選礦,最後將選出來的精礦砂裝上駁船運到昌化港口再裝到海船上運回承天府。為了方便碎石選礦,工匠們在河上建起水壩,攔水建造水車,利用水車提供動力。
水椎是華夏非常成熟的技術,是華夏最古老的利用自然製造的動力機械。在蒸汽機出現之前,水利機械一直都是最好的動力源。
隨著黎人勞工越來越多,鐵礦暫時已經用不到這麼多的勞工,一部分勞工被鄭經調配到後世的鶯歌海,這裡氣候乾旱,四季炎熱是非常理想的曬鹽基地。
建設鹽田,最大的投資就是建設曬鹽池,在水泥還沒有發明出來的現在,修建鹽池需要大量的磚石,這些磚石就是最大的成本。
這些投入又是必須要進行的投資,好在這些磚窯在鹽田修築完之後還能繼續利用,用於修築房屋。
鄭經不可能在瓊州府等待鹽田建設完成,在安排好施工圖紙,以及規劃圖之後,鄭經帶著第一批十萬斤精鐵砂返回承天府安平王城。
回到王城,鄭經顧不上休息,連家門都沒進就趕往為造船廠配套的軍械製造所,有了穩定的精鐵砂供應,鄭氏的軍工生產就會恢復起來。
軍械所管事胡六給鄭經行禮完畢之後,羞愧地說道:“王上,小人慚愧,到現在也沒有仿製出合用的有膛線的火銃,有負於王上重託。”
“卡在哪裡了?”
“膛線倒是容易弄出來,只要製造一個專門切膛線的鉸刀就行,可是製造您所說的那種容易快速裝填的子彈,小人與匠人們換了各種材料製作都無法達到王上的要求。”
“你們造出的子彈都是什麼樣子的,拿給寡人看一下。”
“是!”
胡六將用鉛、銅、鐵等材料製作的彈丸拿給鄭經觀看,鄭經只看了一眼,就發現了問題。這個時代無論東西方的彈丸普遍都是球形,無論是炮彈還是火槍子彈。
就算是海軍使用的鏈彈也是兩個圓球用鐵鏈串聯,究其原因是因為圓球更容易掌握標準,不像其它形狀難以把握標準。
而鄭經的印象裡,後世的子彈彈頭都是圓錐形的,彈頭的尾部都有一點向內的凹陷。而且以鄭經淺薄的歷史知識,也知道米尼彈是鉛彈。
鄭經拿起一顆小鉛球問道“胡六!我們的鉛是從哪裡買來的,現在的儲備還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