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的簡單一些也就是,將水資源豐富地區的水,透過各種手段搞到沙漠中來。

李振華的想法並不是將這一過程在陸地上去搞,而是透過天空去搞,也就是將某地上空蘊含豐富水汽的雲,相辦法將他們拉到沙漠上空。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根本不用向地面上那樣麻煩,什麼水渠、水管網什麼的東西都不用去鋪設,在基礎設施上能減少投入。

而且還有個好處,就是能夠到九州各地去拖動這種雲到沙漠中,如果這種技術真的能被他搞出來,在某種程度上還能預防災害的產生。

就比如中州某地在短時間內,將會遭遇到強降水,降水量在很短時間內超過了當地的承受能力,最終將會形成城市內洪水或者就是洪水,那隻要將天空上的這些雨水拉到沙漠,這就是一舉兩得的事。

既能增加沙漠的降水量,又能減少某地出現洪水得機率,對於雙方都有好處的事,九州地大物博總共九百六十萬公里的面積,這麼大的地域總是會有短時間內出現強降水的情況。

就算是沒有強降水出現,將根本不缺水的某地上空的雨水,拖行到沙漠裡,減少這地的降水量,對於某地也沒有什麼影響。

這樣的技術如果要研究出來,可不僅僅是這樣,還能在某地遭遇旱災的時候,透過這種技術減少旱情也是可以的。

這種技術真的能夠面世,應用上再沒有多少的成本,估計在九州境內再也不會出現洪澇、乾旱這兩種災情出現,到時只要將出現兩種災情地方降雨量均衡一些也就是了。

整個九州完全的風調雨順好像就在眼前,而李振華此刻也正是在研究這項技術。

那要透過什麼手段,能夠將蘊含雨水的雲朵,從遠處調運到乾旱地區呢?

他在從研究沙漠改造技術開始,就在尋找合適的方法,果然的黃天不負有心人,最終他還是將目光落在了粒子能量護盾上。

他搞出來的粒子能量護盾,是能量具現化的一種應用,在上次在太空中進行核爆實驗的時候,他就已經發現這護盾在展開的時候,能夠防住的不僅僅是爆炸,還有衝擊波等等東西。

也就是隻要是將這能量護盾撐開,那麼護盾外面所產生的一切,都將不會對護盾裡面造成任何影響。

那麼既然在和能量護盾是能夠防的住衝擊波,那水蒸氣等東西是否也是能防住呢?

答桉當然是可以,透過空天飛機往返地球穿過大氣層,就能從側面印證這一想法,能量護盾連空氣也是能夠防住,那水蒸氣同樣可以。

以前對著粒子能量護盾的應用方向,是用來阻擋一切外面對飛機的影響,那麼將這護盾反過來用呢?

護盾既然能防住別的東西進來,那同樣也能防住護盾裡面的東西出去,還有就是空天飛機上還有反重力系統存在。

這兩種技術應用到一起,應該是能夠有奇效。

想通了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李振華立馬就在他的虛擬實驗室中做起了實驗。

果然他的這種想法真的是能夠實現的,他在實驗室中上空模擬出一大片的雲朵,隨後模擬出一架空天飛機,並透過空天飛機在雲朵中不斷飛行,將護盾敞開一個口,利用反重力技術將雲朵吸到護盾內部。

果然在這個簡單的實驗中,隨著飛機的飛行,護盾裡面的那些雲朵果然在被護盾帶著在飛。

透過這個實驗,也就讓他知道了,他想象中的這個方案是可行的。

可是隨後就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大量的收集雲朵,畢竟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一切也是一個空談。

隨後他試著將粒子護盾的密度進行了減小,在削減粒子濃度的同時將護盾的範圍向外拓展,透過他的不懈努力,終於試驗出了一種合適的濃度。

在這一濃度上,是能夠將雲朵收集起來的,護盾的範圍也是最廣的。並且還能在收集到雲朵之後,透過縮減護盾範圍,將內部的雲朵進行大範圍的壓縮。

再配合上反重力,空天飛機就能完成他的這一設想。

在將這種應用開發出來以後,他就在虛擬實驗室中具現出了大片的白雲,接著架著空天飛機在這些雲朵中不斷穿行。

粒子能量護盾被他開到最大,配合這反重力技術,將飛機周圍的雲朵吸到護盾內部,當護盾內部被雲朵填滿之後,就會將護盾向中間進行收縮。

護盾在收縮的同時,內部雲朵也在不斷被壓縮,最後再將護盾撐開到最大重複向內部吸雲朵。

透過這種不斷的收集、壓縮再收集,最終將內部的白雲向著烏雲的狀態轉化。

當裡面的烏雲被壓縮處於降雨的臨界值時,將這些烏雲透過空天飛機超快的速度,帶到模擬出來的乾旱地區將之釋放出來。

被釋放出來的這些烏雲本來就接近了臨界值,在加上失去反重力技術的限制,烏雲一定會因為其特性,開始降雨前的那些現象。

接下來的事情,就不用再經人工干預,雲朵會自行的進行降雨前的反應。

烏雲裡面帶著正負電荷相互吸引,最終碰撞過後,雲朵中的水汽在不斷凝結,最後形成雨滴,完成最終的降雨過程。

這樣的實驗李振華在實驗室中進行了很多次,將這中間可能遇到的情況全都測試了出來。

最終李振華得出的結論,就是他這想法真的切實可行,真的能夠對乾旱和洪澇兩種災害進行人工干預。

就是以後只要想,九州以後再也不會出現特別乾旱和洪澇的出現。

就算是九州全境內都處於旱地千里的狀況,那用這種技術也能到變化莫測的大海之上,找尋那種攜帶大量水汽的雲朵,將之運回乾旱的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