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只剩下了左手沒有和動力外骨骼相連,只見他將左手抬起。

當手抬到預定位置,已經固定好的右手,帶著動力外骨骼的右臂向著左臂隨動而來。

而且這動作沒有一絲吃力,顯然動力外骨骼已經派上了用場。

訊號從大腦出來,透過神經傳輸到控制右臂動作的肌肉上,而動力外骨骼上緊貼著右臂的感測器,包括肌肉壓力感測器、角辨向器等感測器將之轉化為電子訊號。

這些電子訊號透過動力外骨骼的訊號線,送到位於背部以及電池包中間的控制系統上。

電子控制系統在經過一系列複雜分析,將分析出來右臂應該怎樣隨動的指令,傳送到動力單元,輸出動力右臂隨動,這才完成了他活動右臂的全部流程。

雖然描述著極其複雜,可是這動作在他的感覺中沒有絲毫延遲,就是他的胳膊動了,穿戴著的機械臂也隨即動了起來。

右臂將左臂所有的鎖釦全部鎖緊,到這個動力外骨骼算是全部著穿戴好了。

只見李振華原地翹腳,微微向前傾了傾身體,外骨骼裝甲脫離了後部支架,當他從支架上下來,他才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當他穿好動力外骨骼的當下,就在虛擬實驗室中,開始了實驗,先是活動手腳關節,在之後進行原地踏步,接著才是在周邊開始漫步。

身上穿戴的動力外骨骼將他的行為、動作等習慣形成資料收集起來,而且隨著資料收集的越來越多,他也感覺現在穿著的動力外骨骼越來越得心應手。

等到他在走路上沒有任何感覺的時候,他開始跑了起來,而且越跑速度越快,動作也越熟練。

身上本來還和他配合的很是生澀的動力外骨骼,也越發熟練,並且在動作後期還在輔助著他開始跑步,讓感覺跑起來更加的省力。

將運動方面的專案都測了一遍後,他又在實驗室中具現出一套舉重器材,接下來他要進行承重重量的測試了。

雖然他在之前也已經進行過預估,但那畢竟只是預估,一切還是要以實際為準。

因為對他弄出來的動力外骨骼有信心,所以他一開始就將槓鈴重量加到了一百公斤。

將手伸到槓鈴杆上空,雙手緊緊握住槓鈴杆,在他握住槓鈴杆的瞬間,動力外骨骼的左右兩臂上各自伸出一個固定器,固定在槓鈴杆上。

看到已經在槓鈴杆上固定好的固定器,隨即半蹲的身體,原地開始旱地拔蔥。

這種姿勢其實對腰部力量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腰部損傷,可是穿著動力外骨骼的他,沒有絲毫感覺那重達一百公斤的槓鈴就被他平著舉到了胸口。

臉上沒有絲毫吃力的樣子,就好像雙臂之上沒有任何重物一樣。

一百公斤的槓鈴輕鬆舉起來,當即他的臉上露出了興奮的表情。

隨即他開始向著槓鈴上面加重量,本來一百公斤的重量被加到了兩百公斤。

再次測試,也就和之前一樣,沒有絲毫感覺,二百公斤重量就被他輕而易舉的舉了起來,而且看他那表情很適輕鬆,身體還像是沒用力。

這樣的載重量其實在一般情況來說已經完全夠用,就算是他打算裝配的直升機,其上面的零件超過兩百公斤的也並不多。

這可是兩百公斤啊,這樣的力量輸出,如果用到戰場上,尤其是對於需要搬運重物的部隊,作用尤為突出。

就拿sd10a中程空空為例,這款彈總重198公斤,原來的時候起碼需要三四個人才能完成上彈,而在穿戴上他的動力外骨骼之後,只要一個人,就能輕鬆完成整個上彈過程。

根本就無需別人幫忙,這無疑對於空軍地勤人員擁有巨大的幫助。

兩百公斤這也僅僅只是開始,隨著他一片片槓鈴片加到槓鈴杆上,連槓鈴杆都出現了微微形變。

等到他將重量加到600公斤的時候,他身上的這套外骨骼裝甲,在聲音上開始出現了微微不同。

顯然身上的電動機轉動速度更快了,介入到動作之中的力也更大了。

可這並不算結束,他也就在槓鈴上加這槓鈴片,原本一百公斤、一百公斤的加,現在變成了五公斤、五公斤的慢慢向上加。

等到槓鈴的重量終於達到八百四十五公斤,在他控制下穿戴著的動力外骨骼緩緩將槓鈴提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