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通樞紐設施裝置與運營管理的角度,交通樞紐構成主要包括交通運輸子系統、人流組織子系統、設施裝置子系統、資訊服務子系統、延伸服務子系統、技術管理子系統等,如表62所示。

從交通樞紐乘客運輸與集散的角度,交通樞紐為有效接駁城市內外交通、全面協調多種交通方式,主要透過交通運輸子系統,實現客流運輸、客流集散、與交通銜接的功能。交通運輸子系統主要包括城市外部交通系統、城市內部交通系統及交通樞紐客流換乘系統等,如表63所示。

1.城市外部交通系統

城市外部交通系統主要服務居民城市間的遠距離出行,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4大交通運輸方式。各交通運輸方式場站的基礎設施與組成具有自身各自的特點。

1)鐵路運輸方式

鐵路客運站設施一般包括站房、站場及站前廣場。

站房是鐵路客運站的主體,包括旅客服務設施、技術服務與運營管理設施、職工生活設施等。旅客服務設施包括候車部分(候車廳)、營業部分(售票廳、行包房、小件寄存處、問詢處、服務處等)及交通通道部分(走廊、過廳等)3部分組成。

站場是辦理鐵路客運技術作業的場所,包括線路(到發線、機車走行線、車輛停留線)、站臺、雨棚、跨線裝置(天橋、地道)等。

站前廣場是鐵路站與城市交通的連線紐帶,是客流與車流的集散區域,也是旅客活動與休息的場所,包括旅客活動地帶、停車場、旅客服務設施、綠化帶等。

2)公路運輸方式

公路客運站設施一般包括站前廣場、站房、停車場、發車區、落客區、輔助設施等。

站前廣場與鐵路運輸方式類似,是連線城市交通的紐帶;站房主要包括旅客服務、技術服務、運營管理服務等設施;停車場用於停放運營的長途客運車輛;發車區用於旅客乘車與行包裝車,以及客運車輛發車;落客區用於到達車輛旅客下車,以及行包卸車;輔助設施包括用於車輛的安全檢驗、尾氣測試、清潔、清洗等設施。

3)水運運輸方式

水運港口主要包括水域和陸域兩部分。港口水域是指與船舶進出港、停靠及港口作業相關的水上區域,其主要設施一般包括航道、港池、錨地、船舶調頭水域和碼頭前水域,防護建築及導航、助航標誌設施等。

港口陸域是指從事與港口功能相關服務的路上區域,其主要設施包括各種生產設施,如碼頭、倉庫、堆場、鐵路、公路、港區道路、裝卸機械和運輸機械等;各類生產輔助設施及資訊控制系統,如給排水系統、供電照明系統、通訊導航系統等;為生產提供直接服務的場所與設施,如辦公室、候工室、機械庫、工具庫及維修車間、燃料供應站、港口設施維修基地等;以及與生產服務相關的服務與生活設施。

4)航空運輸方式

航空機場主要由飛行區與航站區組成。

飛行區是機場內用於飛機起飛、著陸和滑行的飛機執行區域,通常還包括用於飛機起降的空域,包括跑道、滑行道、淨空區、停機坪、航站導航設施、航空地面燈光系統、空港跑道系統的標誌燈具等。停機坪是指在機場上劃定的一塊供飛機上下旅客、裝卸貨物和郵件、加油、停放和維修之用的場地,包括航站樓空側的站坪、維修機坪、隔離機坪、等候機位機坪、等待起飛機坪等。

航站區是飛行區與機場其他部分的交接部,主要包括航站樓與地面運輸區域。

航站樓是航站區的主體建築,一側為機坪,另一側為地面運輸系統。旅客、行李及貨郵在航站樓內辦理各種手續,並進行必要的檢查及實現運輸方式的轉換。航站樓基本設施包括公共大廳、安全檢查設施、政府聯檢機構、候機大廳、行李處理設施、登機橋和旅客資訊服務設施等。

地面運輸區域是車輛和旅客活動的區域,其功能是採用小汽車、計程車、機場大巴、軌道交通等交通方式將機場和附近城市連線起來,具體包括空港進出道路、空港停車場、空港內部道路等。

2.城市內部交通系統

城市內部交通系統主要服務居民的城市內部出行,透過與交通樞紐的銜接實現客流的集散功能,一般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系統與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1)城市道路交通系統

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出行方式一般包括地面常規公共交通(簡稱常規公交)、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簡稱BRT)、計程車、私人小汽車、非機動車與步行等。

常規公交具有適應性廣,線路設定、車站設定、行車組織靈活的特點,一般包括公共汽車、公交線路和線網、公交站點、公交站場及運營管理系統等。

BRT利用改進型的大容量公交車輛運營在公交專用道路空間上,是一種具有軌道交通特性與常規公交靈活、便利、快速特性的交通方式,一般包括專用車道、車輛、車站與資訊管理系統等。

計程車與私人小汽車交通藉助其自身的方便性與靈活性,利用城市道路網路,實現交通樞紐客流的集散功能,交通樞紐一般要配建較大的計程車上下客區,以及社會車輛停車場。

城市對外交通樞紐中,由於旅客攜帶行李及旅途勞累,採用步行與腳踏車的集散客流所佔比例非常小;而在城市中心公共交通樞紐中,由於居民出行距離短、無須攜帶大件行李及提倡綠色出行,採用步行與腳踏車的集散客流所佔比例非常大。

2)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作為現代化城市交通方式,與常規地面公共交通系統相比,具有方便、快捷、舒適、安全、準時、運量大、能耗小、汙染輕、佔地少等優點,主要包括地鐵、輕軌、市郊鐵路等。

車站是軌道交通客流的集散地,是供乘客乘降、換乘和候車的場所。一般由通道及出入口、站廳層、樓梯(自動扶梯)、站臺層、裝置用房、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等組成。

通道及出入口用於連線地面與車站區域。通道的地面部分就是車站的出入口,其主要作用是供乘客出入、換乘其他交通方式或在軌道交通之間進行換乘。某些通道及出入口還兼有行人過街的作用。依據出入口處的地面建築,出入口可分為獨立建設與附屬其他建築建設。

站廳層是乘坐列車的中轉層,其主要作用是集疏客流,為乘客提供售、檢票等服務。在站廳層的兩端一般設有裝置用房、管理用房及生活用房。站廳層一般分為憑票可入區與自由進出區。憑票可入區是指乘客經檢票機進入的候車區域和到達乘客在檢票出站前的區域;自由進出區是車站內除憑票可入區以外的其他行人可入區域。樓梯與自動扶梯主要設定在地鐵站的不同樓層之間,如進出口處主要用於連線地面與車站大廳;大廳憑票可入區的樓梯與自動扶梯主要用於連線站廳層與站臺層。

站臺層是乘客上下列車的功能層,其主要作用是供列車停靠、乘客候車及上下列車;在站臺層兩端也設有裝置用房與管理用房,一般不設生活用房。

裝置用房,其主要作用是安置各類裝置,是進行日常維修及保養裝置的場所,主要分為環境控制機房、事故風機房、通訊機械室、訊號機械室、通訊測試室、環控電控室、消防泵房等。管理用房是車站工作人員的辦公用房。生活用房是車站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用房。

3.交通樞紐客流換乘系統

交通樞紐客流換乘系統主要服務客流在不同交通方式或路線間的出行換乘,主要包括客流換乘基礎設施、客流換乘的導向標識等。

客流換乘基礎設施是用於實現不同交通方式或線路間的交通銜接,滿足客流在不同交通方式或線路間換乘需求的基礎設施,包括換乘站臺、換乘通道、換乘大廳、換乘廣場;客流換乘的導向標識,是指導和引導乘客透過樞紐內部的空間移動以實現其出行換乘的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