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月這次在柳家待的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也不算很短,足足兩天。

這兩天時間,李明月跟柳家老祖聊了不少,跟柳河西也聊了不少,除此之外,免不了要跟柳河東閒聊一些,特別是在跟柳河西一起的時候,這丫頭就沒缺過席。

聊的當然不是什麼治國方略,儒道傳承,甚至都跟修行沒什麼關係,就只是一些書裡的道理,那些至聖先師們留下的至理名言,其實更多的,不過是家常便飯,雞毛蒜皮。

之後李明月便離開了柳家,去了一趟清溪道宗。

在清溪道宗李明月待了三天,第一天是跟清溪道宗那位老掌門閒聊,之後兩天便是坐在清溪道宗後山的那條溪澗上,一直盯著條溪水看。

如果別人看到李明月,自然會覺得這位仙人弟子是在悟道,其實李明月只是單純的看溪水而已,看溪水的流淌快慢,看溪水中游魚的歡快跳躍,爭搶食物……

李明月如今已經不需要悟道,至少不需要用一條小溪來悟道,他以前想來清溪道宗,是覺得清溪道宗對道法有著其他的見解,想在清溪道宗放下對道家的偏見,想真正的領悟道家的宗旨,可靜遠宗那位道家第一人親自傳承,如今李明月對道家沒有任何偏見,而且已經瞭解了道家所有的宗旨,得到了真正的道家傳承。

只是李明月在靜遠宗得到的道家傳承,註定將會在李明月的身上斷絕,因為這種傳承只對修行有幫助,至於道家傳承的另一部分,則是散落在這天地之間,有靜遠宗那些弟子負責傳承,這跟李明月沒有多大的關係。

李明月之所以在清溪道宗待了這麼多天,其實就是在觀察罷了,觀察道家的傳承走向,觀察這個清溪道宗是否能夠傳承道家那把三清劍,這種觀察不用去看清溪道宗的弟子,也不用去看清溪道宗的掌權人,只需要在這裡觀察清晰道宗氣運就行。

第三天李明月離開的時候,將那把三清劍放在清溪道宗後山的溪畔上。至於會被清溪道宗的哪位弟子得到,李明月都不關心。

離開清溪道宗之後,李明月三人便直接前往唐國。

原本李明月是不打算去風雨橋和上泉山的,但進入唐國的時候,李明月又臨時改變了主意。

李明月很清楚,自己如果去了風雨橋,那麼不論去不去上泉山,這兩家都會出現不小的變化,而且他的到來,會對這兩家造成不小的影響,但如今的兩家,需要這種影響。

說到底,九州商會的謀劃,只是為了唐國,是為了這晉州之地,但李明月如今所看到的,不再侷限於一個晉州,一個唐國,所以有些改變,勢在必行,有些付出,也無可避免。

伴隨著李明月出現在風雨橋,整個晉州很快就掀起轟然大波,特別是上泉山那邊,上到掌門秦星兒,下到普通雜役弟子,都在猜測這位仙人弟子的心思。

而李明月只是在風雨橋停留了一晚,期間什麼都沒做,甚至什麼都沒說,就只是單純的在風雨橋停留一晚而已。

伴隨著李明月離開,整個風雨橋也開始出現各種猜測,然後整個風雨橋都開始密切注視這位仙人弟子的去向。

果然,李明月離開風雨橋之後,便直接去了一趟上泉山。

李明月前往上泉山,也跟風雨橋一樣,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說,就只是在上泉山待了一晚,然後第二天一早直接離開。

這樣一來,兩家就只能各自揣測,最後便索性都不敢輕舉妄動,將目光重新放在九州商會和清源山那邊。

李明月的這次舉動,雖然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說,其實打亂了九州商會在晉州的一些佈局,所以李明月覺得自己這次去鎬京,九州商會那幫老傢伙臉色肯定不會好看,甚至連他姐姐怕是都會對他有些意見,就更別說武子期的那位先生,那位將天下都當成棋盤的老國師了。

當然,這些人的看法,李明月會在乎?

這些人再怎麼不爽,最終也只是不爽罷了,難不成還真有人敢提劍找他討要說法?

李明月覺得就算自己借給這些人膽子,他們也不敢。

離開上泉山之後,李明月便直接前往蘭州,既然已經到了唐國,到了三州之地,怎麼也得去清源山看看,而且有些事情,得跟師姐說清楚。

不管怎樣,總得好好跟師姐告個別,畢竟這次離開,還能不能再見,李明月自己也不知道。

這件事的牽扯太大,誰也不敢保證可能出現的結果。

李明月相信,師姐一定會理解他,也一定會支援他。

不是因為她是王素,是劍道傳承的第一人,只是因為她是蘇清風,是他李明月的師姐。

……

清源山。

蘇清風此刻獨自一人站在後山的那塊空地上,看著那處當初種著一棵桃樹的地方,不知道在想著什麼。

正好已經是深冬,有著小雪飄落。

清源山其實很少下雪的,蘇清風從小在清源山長大,而且之後幾乎沒有離開過清源山,所以清楚的記得每一場雪。

從她記事開始,清源山前後就下了四次雪。第一次是師父帶來了李明月,那天的雪很大,幾乎將整個清源山的山路都蓋沒了,第二次是師父飛昇,同一年,下了第三次,就是他們在這裡推倒這棵樹,取出那三把劍,最後一次就是現在。

蘇清風知道,李明月肯定回來了,所以抬頭看向天空。

雪花一片片飄落,然後她就看到了一片葉子,隨著那片葉子不斷下降,從那葉子上走下來一個人,一個很熟悉的身影。

蘇清風同樣知道,清源山每一次下雪,肯定都會出事。

他們是因為雪而相遇,是不是也要因為雪而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