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月的心,此刻是真的一點也不平靜,說是驚濤駭浪都不為過。

孟子生接著道:“想要平靜,就得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正所謂‘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為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唯有如此,方知何為浩然正氣。”

孟子生看著遠方的海面,整個人就像是突然變了一種氣勢,接著道:“所謂浩然正氣,其實就是至大至剛的昂揚正氣,是以天下為己任、擔當道義、無所畏懼的勇氣,是君子挺立於天地之間,無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氣。有此浩然正氣,自可笑攬風雲動,睥睨大國輕,俯仰天地間,浩然無所愧。”

他收回眼神,看著李明月道:“而李仙師要做的,唯靜心爾。這一點,陳老神仙做得就很好,他雖不能算是個讀書人,卻讓我等讀書人自慚形穢。”

孟子生說完,微微一笑,接著道:“海上生明月,李仙師不妨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放下這紅塵萬般事。”

說完他對著李明月行了一禮,轉身向著山崖下走去,一邊道:“在下在思崖書院等候李仙師。”

李明月回禮相送。

孟子生走後,李明月獨自站著山崖上,海風吹拂,有些寒冷,風中卻藏有一種別樣的韻味,李明月便走到山崖邊緣,面朝大海,盤膝而坐。

夕陽西下,暮色降臨,視線也漸漸變得昏暗迷離起來。

天一旦黑下來,世界就好像也安靜了,只有夜風吹拂而過的聲音,時不時伴隨著海浪拍打懸崖的聲音。

李明月閉著雙眼,放空心靈,感受著這靜謐的時光。隨著時間流逝,光線越來越暗,海面上有一輪明月緩緩升起,融合了海岸線上的萬家燈火。

李明月雖然閉著雙眼,卻似乎能夠看到這一切,這讓他覺得奇妙無比。

孟子生說了,目之所及,是道,目光不能看到的地方,亦是道。那麼心之所及,心所不及,是否也是道?其實李明月對這句話有另一層的理解,那就是看得到的是道,看不到的也是道,看得到的,是實實在在的,看不到的,卻也並非虛無縹緲,因為即使目光看不到,心也能看到,就比如海的那邊,雖然看不到,但腦海中也能夠呈現出畫面,只是這畫面是否就是實際的畫面,不得而知罷了。

而這種畫面的出現,只能說不確定,卻不能說是虛無縹緲。

可越是“心之所向,目之所及”,李明月就越無法讓自己那顆心靜下來,心不靜,就無法達到孟子生所說的那種境界,達不到那種境界,就無法真正的理解何謂浩然正氣,無法理解所謂的浩然正氣,就無法理解何謂歸元,也就無法破除桎梏,踏入那道門檻。

時間慢慢流逝,就如同指尖的沙。

有一道白影自李明月腰間飄出,懸浮在懸崖之上,看著那個靜坐在懸崖上的少年,並未出聲打擾。

這時候,李明月睜開雙眼,那雙深邃的眸子中充滿了迷茫之色,喃喃道:“目之所及,是美好,心之所向,亦是美好,為何就非得捨棄一樣呢?”

李明月開口,鈴鐺裡的女人便說道:“或許你可以換一種方式,因為你的修行方式跟別人本就不同,要知道,你並非儒家弟子,自然無需遵從儒家這所謂的規矩。”

李明月皺眉道:“換一種方式?”

鈴鐺裡的女人點了點頭,卻沒有說話。

李明月再次陷入沉思。

心既然無法平靜,那就先不去管自己的內心,就像不去理會體內那口氣一樣,只不過李明月這一次不是想之前的修行一樣跳過,而是倒回,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上,自己為何修行?

李明月覺得心不靜,是因為他從未面對個這個問題,從未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只不過這個問題不再過去,而在未來,因為選擇是過去,但決定選擇的,卻是未來。

因為想要變強,想要讓未來過得體面風光,所以選擇了練習基礎道法;因為想證明自己並非沒有天賦,想要可以有權利生存下去,想要復仇,所以選擇了修行這條路;那麼報仇之後,又該是什麼樣的未來,繼續讓自己堅持下去?或者說,自己最初的選擇,真的就是因為這些?

許久後,李明月突然笑了起來,自言自語道:“或許不一定對,但我只是想走得更遠一些,看得更遠一些,想要證實心之所向的,是否真的跟所想的一樣,因為心之所向,所以生命不止,奮鬥不息。如此,這塵緣枷鎖,又如何束縛住我,既無法束縛住我,又何必要去斬斷塵緣;如此,這天地規矩,又如何阻我大道坦途?”

他從地上站了起來,悠悠道:“我想要的,便是我想要的,不管對或不對,至少能入歸元。”

話音落下,以他身體為中心,竟是掀起了一個漩渦,這漩渦越來越大,以至於鈴鐺裡的女人也重新回到了鈴鐺之中,天地元氣在這漩渦的作用下,瘋狂的向著李明月匯聚。

海上,皓月當空,皎潔而柔和,靜謐而寧靜,大海卻在咆哮,一層又一層的瘋狂拍擊著懸崖,捲起千堆雪。

這一刻,那個山崖上的少年,就像是這天地的中心。

大海之中,有萬鯉金色鯉魚匯聚成一條金色長龍,在山崖之下徘徊不去,正好環繞著那一輪倒映在水中的明月。

思崖書院。

一個老人跪坐在一個蒲團之上,左手捧著一本書,輕輕敲擊著膝蓋。

他似乎永遠都拿著一本書,但又好像從未真正的看過這本書。

在老人身後,站著一個白衣男子,此刻正皺眉看著那邊的山崖,不解道:“先生,儒家的氣運,真要交到他的手中?”

老人笑著道:“子生啊,我且問你,什麼是儒家氣運?”

孟子生一愣。

老人接著道:“是浩然劍?還是這一萬鯉蛟龍之屬的錦鯉?是九問?是我,是你,還是我那位帶來儒家氣象的先生?還是那一幅鎮天尺?還是那個註定要為大唐建功立業的寒門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