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用他自身的本事,吃了一頓飽飯,然後便直接離開,售賣燈籠的漢子有些無法理解,這樣一個人,明明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穿著更好的綢緞,頓頓大魚大肉,可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種方式?

其實不僅他不明白,任何正常的人都不明白,甚至可能就是李明月站在這裡,也不明白,就好比人們都不明白李明月為什麼不去當大唐的皇帝一樣。

李明月不當皇帝,真的僅僅是因為想要報仇?

如果只是想要報仇,當了皇帝豈非更容易得多?最起碼他完全可以藉著整個唐國的底蘊,對道家進行打壓,一步步把道家拖垮,在“儒道當興”四個字下,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

這其中原因,或許只有李明月自己能夠解釋清楚,那麼趙寧或許也是一樣。

趙寧吃飽了飯,便回到李明月所在的客棧,然後幫客棧寫了一副對聯,換來他可以在馬廄休息一晚。

而這些,李明月都不知道,也不關心。

此刻李明月正坐在屋子中,烤著一個小火爐,還有侍女輕輕搖動蒲扇,是火爐中的火能夠始終保持一樣的溫度。

兩個差不多年紀的人,卻享受著天差地別的待遇,或許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內心的想法,異於常人的想法。

冬梅搖著蒲扇,輕聲問道:“公子,你在想什麼?”

李明月回過神來,說道:“想清源山了。”

冬梅一愣。

李明月卻說道:“你去睡吧,我獨自坐一會。”

冬梅便將蒲扇放下,起身告退。

李明月獨自坐在火爐邊,並沒有拿起蒲扇去衫火爐中的炭火,而是就這麼坐著,他確實有些想清源山了,也想那個冷若冰霜的師姐和那個邋遢的老道人了,特別是在這個時候。

他依稀記得每年的大年夜,陳道陵都會從山下帶來一些平時候吃不到的食物,還會在三清寺門前貼上兩張對聯,只不過從不貼門神,從小到大,都是如此。

這很正常,李明月也從未覺得有什麼不對,可自從他離開清源山,真正踏上了修行這條路,接觸了各種各樣的山上宗門,才知道山上修士,其實是不過年的。

說白了,山下百姓過年,是為了辭舊迎新,是一種對來年的期望個期盼,可對山上人來說,歲月春秋,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福禍吉凶,亦可逆轉,不信神仙,不信妖魔。

陳道陵作為整個人世間千年來唯一一個飛昇的仙人,自然更不可能相信這些,可他卻做了,這一點,李明月直到現在都想不明白。

所以有時候李明月不由得會想,斬斷凡塵,真的就能成就修行?斷絕塵緣,真的就能證道成仙?

可如果不是,那為什麼每個人都要了卻塵緣,都拼了全力想要跟俗世撇清關係,不斷重複著什麼所謂的“大道無情”?

若只是別人說也就罷了,可就連鈴鐺裡那個女人也這麼說,那就說明這絕不僅僅只是一種說法,關鍵是陳道陵從未跟李明月說過,到底是,還是不是。

其實從小到大,陳道陵從未真正的指引過李明月要怎麼做,也從未告訴過李明月他今後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老道人說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瑣碎小事。

所以整個天底下,李明月是最不願相信老道人飛昇成仙的那個人。

不過陳道陵倒是說過一句話:“怎麼想其實不重要,關鍵是要怎麼做。”

所以李明月很多時候,在遇上想不通的事情的時候,往往不會想太多,若是可以,是選擇先做了再說,但不是什麼事情李明月都能不去想就去做,這一路走來,所面對的那些選擇,畢竟真的很難不去想,很難不去權衡利弊。

一個人一旦想得太多,就會恐懼,就會畏首畏尾,李明月自然也很清楚,但道理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一回事,道理說起來簡單,話說出來也容易,可真要做起來,卻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以李明月覺得自己沒做好,至少無法做到像陳道陵說的那樣。

所以他之前才說他不是君子,因為他心中並非真的沒有怨悔。

應該是火爐中的火變小了,李明月感覺有些冷,索性起身走到窗前,看著外面的景色。

山下有守歲的習慣,所以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街上甚至還有孩子們嬉戲打鬧,不懼嚴寒。

李明月看著那些孩子,嘴角微微上揚。

或許,只有孩子才會真的無所怨悔,無所顧忌吧?可難道說孩子就是君子嗎?

李明月搖了搖頭,也不知道清源山現在怎樣,師姐是不是也會在三清寺門前貼上一副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