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學生問道:“先生,那我們現在怎麼辦,清源山出了這樣的事情,恐怕沒時間招待我們了。”

老儒生說道:“無妨,我們又不是來添麻煩的,只是來看看清源山的景色,感受仙人所居之地的氣象。”

一名學生不解道:“先生之前不是說要來清源山取一件東西嗎?”

老儒生嘆息一聲,幽幽道:“現在看來,是取不走了。也罷,物件再好,終是死的,只有物盡其用,才有價值。”

眾學生又是一臉佩服。

山門之前,太清門楊樞聽到李明月的回答,眉頭微皺,不過也沒有多說什麼,而是在四周找了一個位置,就這麼原地坐下,看架勢,是要在這裡等上三天。

這時候,前來看戲的人們都已經走得差不多了,就只剩下那老儒生和他的一幫學生。

老儒生也找了個地方坐下,應該是已經緩過氣來,顯得有些神采奕奕的。

眾學生看到老儒生這幅神情,頓時各自落座,等待先生開講。

對於這群人的舉動,楊樞只是看了一眼,便閉上雙眼,靜心等待。

老儒生看了楊樞一眼,又看了三清寺一眼,最後目光放在那些學生身上,開口問道:“你們誰知道我等為何讀書?”

很快就有學生舉手道:“明事理,知是非。”

老儒生笑著點了點頭,繼續問道:“還有呢?”

這名學生思索了一會,搖了搖頭,老儒生便將目光看向其他學生,大多數學生都在思索,之後陸續有人起身回答。

不論是何種答案,老儒生都只是站著點頭,沒有說不對,也沒有說對,等沒有學生回答之後,老儒生才捋了捋鬍鬚,笑著道:“你們知道別人為何都說讀書人有書生氣嗎?”

所有人都搖頭。

老儒生笑著道:“你們先前所說,都沒有錯,明事理,知是非,只是書中道理。至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只是書中的思想,是所有讀書人的美好願景。讀書其實只是養氣,有人說是浩然氣,有人說是書生氣……”

說到這裡,他停頓了一下,接著道:“浩然氣也好,書生氣也罷,正因為這口氣,我儒家弟子,可以直面敵人刀兵而面不改色,可以國難當頭毅然赴死,所以讀書真正的用意,便是養這口氣。當然,也有人沒有理會這口氣,所以仗著在書上學了點東西,擾亂朝政,禍國殃民,這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讀書人,因為他們沒有這口氣,或者說他們的這口氣岔了。”

眾人認真聆聽,用心記下。

老儒生接著道:“當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有些人雖然沒有讀過書,卻一樣有這口氣,所以他們雖不是讀書人,卻勝過讀書人,也是此理。要了解世界,就得走,就得看,因為書中的真理不變,世界卻時時在變,只有踏遍山河,看盡人間疾苦,體會諸般不平,才能理順我們心中那口氣。修行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正所謂‘若離人世苦,難悟人間道。若離出世喜,難得解脫道。’”

這一刻,閉目等待的楊樞突然睜開雙眼,眼中有種奇異的光芒,但很快又閉上雙眼,那種奇異的光芒也隨之消失。

三清寺中,李明月恍然大悟,靈脈中那口氣突然順暢不少,而那柄浩然劍就像是跟他的身體產生了共鳴一般,散發著瑩瑩光輝。

蘇清風只是神情微頓,很快便恢復如止水,繼續她的修行。

三清寺外,老儒生說完之後,突然發出一聲悠長的嘆息,語氣中似乎有幾分無奈,低聲道:“只可惜世人皆有執念,放不下執念,又如何心平氣和,做不到心平氣和,又怎能悟出這口氣的真意。可若無執念,又……”

他搖了搖頭,沒有繼續往下說,而是換了一個話題,繼續給學生們講述名言真理。

而這個時候,李明月已經順乎本心,開始著手煉化那把浩然劍,而這一次,雖然有鈴鐺裡女人的幫助,煉化並沒有之前煉化匕首那麼容易,煉化過程所承受的痛苦也遠超之前,關鍵是整個過程都必須要保持絕對的清醒,清晰的感受著那種撕心裂肺的劇痛。

時間一點點過去,整個煉化的過程痛苦而漫長,李明月卻只能咬牙堅持,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別的選擇。

等到浩然劍完全被煉化的時候,李明月的臉色已經蒼白得沒有一絲血色,他身上的衣服也已經被汗水完全浸溼。

痛苦難以承受,但收穫也不負耕耘,隨著浩然劍的融入,李明月的身體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儼然有了一副巍峨的氣象,特別是兩件本命物在身體中相互作用下,讓李明月的體質在這短短的幾天時間裡,就得到了一個極大的提升。

“時間不多了。”正當李明月好不容易鬆了一口氣的時候,鈴鐺裡女人的聲音突然響起。

李明月也沒想到,這次煉化竟然用了整整兩天時間,也就是說,要煉化下一件本命法寶,他只剩下一天時間。

擺在他面前的,還剩兩把劍,佛劍金剛,道劍三清,於是煉化哪一柄,就成了問題。

最後他將佛劍金剛拿起,倒不是因為別的,只是相對於三清,金剛整體要小上很多,所以他覺得煉化起來應該也更容易一些,畢竟時間緊迫。

可哪怕是如此,李明月的瞳孔中依舊充斥著深深的恐懼,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讓他第一次生出了退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