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了頓,盧欽湊到張華耳邊,說道:“朔王不為奪嫡,僅是為治邊疆。自朔王戍邊以來,雖有猛士,但無智謀之士,時常為之憂也!以卿王佐之才,若得朔王賞識,舉薦至朝堂,日後必一飛沖天。”

張華微微挑眉,質疑問道:“真是如此?”

盧欽跺了跺腳,小聲說道:“今太子之位鞏固,朔王安敢有此念。即便朔王有此念,我也不敢為之。只是朔王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實乃良主,可以佐之。若以先家境,不知何時方能高升,但若有朔王賞識,必得重用。”

聞言,張華沉默下來。

作為寒門子弟,他可知道機會是多麼難得。盧欽作為名門望族子弟,不僅在魏,還是在漢都有中央官職可以出任,甚至他夢寐以求的孝廉,他都可以拒絕,以為養名。

“朔王如何知我?”張華問道。

盧欽沉吟少許,說道:“今歲阮籍出任五原太守,朔王曾與其見過。時論天下俊傑,阮籍言君有茂先王佐之才,朔王心慕之,但苦於不能擅自離邊,故讓在下表達朔王心意。”

去年阮籍曾被中央派到幽州出任考官,那時張華苦於無法出名,便做《鷦鷯賦》,以透過對鳥禽的褒貶,抒發自己的政治觀點。阮籍在看到這篇賦後,驚歎張華的才能,並對張華極力看好。

在阮籍前往五原郡任職,路過朔國。劉諶聽聞阮籍的名望,特意前往拜見。

張華吐了口氣,說道:“今端門科試未過,華前途未知,恐有復朔王之恩。”

盧欽聽出了張華的言外之意,摟著張華的手臂,笑道:“欽對端門課試過往內容有所知曉,或需能助茂生一臂之力。今此處嘈雜,隨我往僻靜之所探討。”

“多謝盧君!”

……

端門試如期舉行,由太子劉璿親自督之,並由其領人批閱,選拔達標士人以為孝廉,張華名列其中。

劉璿送上名單,說道:“父皇,此乃今歲孝廉名單。”

劉禪翻閱奏疏,問道:“今歲各地入孝廉情況如何?各地孝廉比重如何?”

“今歲按照去歲商討之議,分南北二榜。益、梁、雍、涼、荊等州為西榜,兗、豫、揚、冀等州為東榜,其間互不干涉。西榜益、荊、司隸三州選為孝廉多,東榜豫、冀二州人多。”劉璿答道。

用東西榜來分取孝廉,也是不得已的辦法。當初沒弄東西榜,結果中原士子以決定性優勢拿到了孝廉的名額,巴蜀士子比例次之,荊湘、雍涼士子佔據較少。

引得大漢高層不滿,希望劉禪限制中原士人孝廉的名額。這讓劉禪如何能同意,大漢已經這般折騰中原士族了,如果還實行以歧視性政策對待中原士族,怎麼讓他們歸心。

於是劉禪想出了東西榜,明面上沒有采取歧視性政策,但實際上卻保證了關西人的利益,讓關東人內部自我競爭。

“可!明歲再增設一武略科,不與文吏、儒學可相同,由樞密院主持。讓涼、並、朔等邊境百姓亦能有機會以武入孝廉,以聚邊郡人心。”劉禪吩咐道。

“諾!”

“對了!”

劉禪將劉諶的奏疏拿了出來,說道:“朔王以朔國無文學之士,難以教化國內蠻夷為由,欲請涿郡孝廉張華入國內,引為博士。不知太子以為如何?”

劉璿斟酌一二,說道:“父皇,張華之名,兒臣亦有所聞。按其五弟所言,其藩國實需張華此等文學之士,可準其所求也!”

劉禪的問題並不好回答,於公,劉諶為國事憂慮;於私,劉諶乃是劉璿的弟弟。因而沒反對的理由。

當然從劉璿本心而言,他也認同劉諶的做法。朔方初復,大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經營。

“好!便依按太子所言。”

“諾!”

PS:今天暫時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