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用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河南尹,偃師。
“昔武王伐紂凱旋之時,行至此處築城,取息偃戎師之意,號為偃師。今我大漢於此處起兵北伐,望功成之後,平能與諸位再至此處,共慶滅魏之勝。”
王平站在丘陵上,俯視著依山伴河正在休整的漢軍大營,對身後諸將說道。
商朝實際上是當時眾諸侯國推舉出來的盟主國,周人起於關中,在孟津與天下諸侯會師,也是渡過黃河,在河內的牧野擊敗紂王。而當下大漢也是要渡過黃河,在河內擊敗曹魏,從而定鼎天下。
霍弋手按漢劍,感嘆說道:“當如大將軍之言,我軍伐魏得勝,能與陛下在偃師慶賀滅魏之功。時天下歸一,將息偃戎師矣。”
隨軍的出征,官為參軍的杜預稟告道:“啟稟大將軍,諸位將軍皆已抵達!”
“好!”王平吩咐說道:“召集眾將,商議軍事!”
“諾!”
帷帳內,王平端坐榻上,背掛河南尹及河內郡的輿圖,手下將士依官爵高低,依次分坐下。而杜預是在王平右手的側後方,提筆記錄王平與眾將商議的軍務。
霍弋作為督關東軍事的主將,率先說道:“大將軍,今下逆魏大軍嚴守河內,把守平陰、盟津、五杜等渡口,嚴令我軍趁機渡河。魏將司馬昭、王基率主力屯駐平皋,以防我軍北進,亦或東出。”
洛陽作為突出部,北接河內,南靠潁川,東聯滎陽,與曹魏的邊境線極長,曹魏根本防守不來,只要挑選核心區域把守。如曹魏首都在鄴城,他們的重兵也在河內地區,防備大漢趁機渡河。
王平微微頷首,用兵前他已瞭解過雙方的大體局勢,說道:“大河雖是洶湧,但其非如天險大江,渡之易也!今時我軍需思逆魏河北、河南之兵,故當下之勢,非渡江之機,需應和鄧荊州之兵為先。”
對於王平來說,渡河進入河內不是當下最主要的任務,當下他最主要的任務,是為將曹魏河南、河北的戰場分開,保證他在兵出河內之時,河南的曹魏兵馬不會影響到大漢與司馬懿的作戰。
“請大將軍明示!”
王平沉吟少許,說道:“我軍兵出河北,當保後路不被河南之兵所斷,今下之勢當先取滎陽,又分兵下助衛將軍攻潁川。屆時二軍匯合,留下將士固守滎陽、潁川,某再率大軍北渡大河,兵臨河內,與逆魏決戰。”
“滎陽、潁川?”不解內情的漢軍將校,若有所思消化王平的話語。
不過記載會議的內容的杜預,在王平說完之後,其實就已經明白了王平的深意。
黃河太長了,指望透過作戰,佔領城池,徹底地將河南、河北二地分開是不現實的。而王平的想法是透過佔領軍事要地,在一定範圍內將河南、河北的戰況分開。
如鄧艾出兵潁川,實際上是希望吸引住豫、揚二州兵馬,不讓他們影響到河北的戰場。而攻取滎陽,實際上是威逼兗州,同時也是搭建其保護洛陽的軍事防線,從側翼保護王平大軍的糧道。
至於青、徐二州,作為東方大州,他們的軍事行動大漢無法控制,他們想前往戰場,也是不易。
夏侯霸思量少許,說道:“大將軍,滎陽之重,逆魏不能不知,其有三千將士駐守滎陽城。且司馬昭、王基河內軍士駐紮平皋,我軍若攻滎陽,其援軍順鴻溝水,便可抵達支援,不易攻取。”
王平微微一笑,說道:“司馬昭、王基將士雖有三、四萬之眾,然河內與洛陽渡河甚多,且滎陽又需把守,其麾下兵力何能及也!”
頓了頓,王平吩咐說道:“霍弋、夏侯霸聽令!”
“末將在!”
聞言,二人拱手出列應道。
王平站起身子,指著輿圖,對二人說道:“洛陽北有邙山,你二人率五萬軍士多舉旗幟於邙山之上,且兵臨大漢,與孟津、平陰、河陽、五社渡口,造橋以作過河之勢,吸引司馬昭、王基率軍西來。”
目前大漢主動進攻,利用自己兵多將廣的優勢,又趁魏軍尚未來得及救援,透過聲東擊西,積極調動王基兵馬,從而撕開魏軍防線。當然即便司馬昭、王基不動刀兵,霍弋、夏侯霸也可以假戲真做,渡過河內,逼**皋。
“諾!”
“元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