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餘萬人是什麼概念,大漢治下的涼州才二十萬人出頭,荊州若不包含上庸、安康二郡,人口也才不過二十幾萬人。

區區一河東治所就有三十多萬人,難怪這些年曹魏能夠在黃河戰場上取得上風,並經常出兵襲擾關中,正是有此依仗。

河東之所以能在漢末戰亂下儲存下來,與劉禪眼前的杜恕關係莫大。恕之父杜畿單騎入河東,憑藉一己之力,瓦解了河東割據勢力。在那戰火四起,郡縣殘破的時期,最先安定的河東郡,人口折損最少。杜畿對曹魏的作用並不亞於荀或、荀攸、賈詡之輩,以至於其治郡長達十六年之久。

有前人的餘恩,劉禪又豈能不用。出征河東,他特意把杜恕帶上,命其隨軍,兼領河東太守,安撫民政。畢竟大漢十二月份出兵河東,至今也是初春時節,人口眾多的河東,若因戰事從而耽擱了農事,其後果可想而知。

總而言之,仗可以打,但不能錯過春耕。

杜恕整理思緒,說道:“啟稟陛下,幸賴大軍軍紀嚴明,勿擾百姓。河東士民頗是安定,雖有聚眾鄔堡者,但亦歸降大漢。臣亦派出侍從入虞城、下陽城等各鄉亭,安撫地方官吏,令其督促百姓春耕,不廢農時。”

恢復春耕倒是不難,畢竟對於百姓而言,他們可不敢錯過春耕。只是擔憂是否會因戰亂,引起更大的動盪,從而波及人命。一旦有這樣的擔憂,他們便會出現逃亡,或是奔入山嶺,因此對於地方上百姓而言,他們需要的是信心以及安全感。杜恕作為前河東太守杜畿之子,還是具有一定說服力的。

劉禪微微點頭,說道:“卿所為上好,今戰事仍在,不求大治,唯望粗安即可。”

“諾!”

……

皮氏,耿鄉。

營帳內,霍弋對著河東輿圖,皺眉思慮。自他受領兵馬北上以來,攻克了被魏軍棄守的汾陰,奪取了汾陰渡口,大舉進軍之際,被李輔率領的汾陰、皮氏軍士在耿鄉攔截,兩軍陷入了對峙當中。

而他當下卻需要為完成陛下所下達的任務而憂愁,即按時履行與朔方都督姜維會軍的約定。

“後將軍,今我軍被李輔所攔,姜朔方亦被馬首山魏營壘所阻,不知還要如期會約否?”劉林問道。

霍弋低著頭,仔細鑽研對著輿圖,說道:“我軍與姜朔方相隔甚遠,不過是一個月前訊息,何以篤定當下情況。且不管姜朔方情況如何,我軍只需謹記陛下命我等如期會約。”

劉林面露擔憂之色,說道:“霍將軍,李輔堅守不出,控衛汾水河道,我軍又如何可以北上。若強行北進,兵入敵境,身處重圍當中,糧草不濟之下,恐會全軍覆滅。”

霍弋嚴肅著臉,抬頭看向劉林,沉聲說道:“若姜朔方能如期趕至臨汾,將軍所言之難,或將不成問題。”

就大漢的任務分配而言,劉禪所部的任務是佔據束水盆地(運城盆地),阻擊中原支援河東的魏軍。而霍弋、姜維的任務便是攻略汾水盆地(臨汾盆地),完成切斷河東與晉陽、上黨的聯絡。

束水、汾水盆地組成了河東,兩者盆地之間由稷王山所隔斷。也就是說劉禪負責束水盆地的戰事,並派出霍弋作為援軍,配合負責汾水盆地的姜維作戰。

當下的河東戰局,就劉禪所部的戰事進展順利些,不僅降服了眾多城池,還佔據了橫嶺關。而汾水盆地戰局焦灼些,陳泰率軍親自對上姜維,試圖將其擊敗,而霍弋則是被李輔攔住。

劉林朝著霍弋拱了拱手,亦是認真答道:“林乃宗室之將,乃為漢室不得已進言。我軍與姜朔方音訊不通,其本欲奇襲馬首山,然被魏軍所識,此計不成。我軍若仍按此前規劃,如期趕赴臨汾,恐是孤軍深入,實有顛軍之危,望將軍能以三思而行。”

劉林作為宗室將領,他不是不贊同如期趕赴臨汾。只是當下戰局困難,不僅姜維奔襲馬首山的計劃失敗,己軍也被李輔所攔。在此這種情況下,姜維若是因自身計劃變遷,難以如期趕赴臨汾,那麼霍弋仍按照原有計劃行動而不變通,就會成為一支孤軍,極其危險。

霍弋嘆了口氣,沒有說話。劉林所說的內容,也是他剛剛所思考的內容。當下是否如期赴約,便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其次,決定赴約,如何趕往臨汾也是大問題,畢竟李輔還在與自己對峙。

營帳內陷入一片沉寂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