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態度(第2/2頁)
章節報錯
最明顯的代表就是東吳四大都督,周、魯、呂、陸四人,三人是來自淮泗集團,這些淮泗集團的將領上位比江東本地將領更具有進取心。隨著淮泗集團將領的去世以及江東士族的壯大,江東將領上位基本是時間問題而已。
是故對於北伐,東吳能有魄力以及實力的人,唯孫權一人。但是隨著這次大敗之後,折損大量中軍,不難猜測五十五歲的孫權難有精力與心氣發起再北伐了,將會把注意力轉移到鞏固自己的統治以及確保天下不能一統上。
劉禪沿著溪畔走動,分析說道:“孫權之心不難看出,遣使入我大漢,自請廢中分天下之盟,自心可誅,無非是欲自謙,而坐江而觀虎鬥爾。”
孫權坐山觀虎鬥的陽謀,大漢不能不中。畢竟大漢自以為是兩漢正統,勢要平定天下,肯定會興兵北伐的。除非大漢這些年就是不北伐,看著江東被曹魏欺負,要不然就是會中計。
諸葛亮遲疑半響,問道:“陛下之意是?”
劉禪意味深長地問道:“上丞相以為吳國於我國而言,利否?弊否?”
諸葛亮捋著鬍鬚,緩緩說道:“老臣以為吳國今後於我國當是弊大於利也。”
“哦!上丞相何出此言?”劉禪反問道。
“呵呵!”諸葛亮嘴角上揚,說道:“如今天下局勢撲朔迷離,難以分說。但能明瞭之事,可以為東吳今後不敢北伐。日後不難料到若我大漢獨強,吳必與魏合;逆魏若興盛,吳當復與我國盟之。”
諸葛亮一言切中今後東吳可能會採取的戰略方針,那就是漢有一統天下之勢,吳國必然會和魏國聯盟鉗制大漢發展。大漢若不敵魏國,吳國將會恢復元氣後,出兵淮南,牽制魏國進攻大漢的腳步。
至於現在的話,仍然是曹魏獨強,大漢略弱曹魏,東吳與曹魏交惡的狀態。若大漢接下來還能打出一場類似關中之戰的大勝,魏吳兩國基本會開始接觸,至於何時搭建起聯盟共抗大漢,就看魏漢二國以後的實力如何了。
劉禪看著嘩啦啦的溪水,說道:“眾卿議論紛紛,對吳事各有見解。朕卻認為如今局勢,我大漢非昔日一州之國,魏非雄霸之主,吳非盟友。今後我大漢需以為國取利,損敵國力為上,外聯東吳為用,內備兵禍。”
說著,劉禪負手背腰,沉聲說道:“漢吳交惡不過時日問題,大漢還需自謀,以一統天下為念,不因吳人如何,而限大漢國策。”
諸葛亮點了點頭,說道:“陛下所言,乃上善之策。吳人受損,今後固江自保;大漢欲中興大漢,宜需自謀。”
劉禪與諸葛亮交談之中,確定大漢未來的基調。大漢接下來的國策,不會因為中分天下之盟與吳人對大漢的戰略態度而受限。
若說得更加透徹的話,大漢以佔領土地,增強自己國力為上,所能戰略的目標將不會因中分之盟受限,不再顧及東吳的戰略利益。當然前提是儘可能保證與吳人交好的外交態度,如果他有不滿那就讓吳人憋著。
大漢兩大巨頭確認完核心戰略國策後,也是時候要開始大漢明年的戰略進軍方向的商討。
“陛下,時辰已到,眾臣入座完畢,是否開始。”黃皓稟告道。
劉禪目光落到諸葛亮身上,語氣溫和地說道:“既然如此,相父隨朕一同入帳。”
“諾!”
劉禪邀請大漢文武高官外出踏青遊玩,可並非是單純出遊,而是想借機會晤眾人,商討明年的北伐目標。畢竟天子的飯可不是那麼好吃的,是需要付出一定酬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