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爭端(第1/2頁)
章節報錯
二月,建業。
自孫權想養蠱培養出優秀的繼承人之後,實打實地將心思放在三子孫和以及四子孫霸上。
本來還想推遲冊封太子的時間,卻不料聽聞劉禪欲下達冊封孫霸為吳國太子的訊息。孫權對劉禪攪和吳國國政的態度,頗是不滿,只得搶先在漢使抵達之前,冊封了孫和為太子,又隔數日冊封孫霸為越公。
嗯!孫權去帝號,向俯首大漢稱臣,自身本就是王爵,自然失去了冊封王爵的資格,其最高也只能冊封公爵。
太子孫和方面,闞澤領太子傅,薛綜為少傅,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重臣,被孫權安排為孫和的侍從。
而在越公孫霸方面,前太子孫登之師是儀受令越公傅,與全寄、楊竺來往來往關係密切。
值得一提的是,諸王子皆無冊封,唯有孫霸封為越公。孫權給予孫霸的待遇極為恩寵,與太子孫和並無差別,甚至在同一宮室內飲食起居。
不過在這過程中也有一件插曲發生,已故的步練師長女孫魯班即大虎公主,因和孫和之母王夫人有矛盾,不滿孫和受封太子,欲立孫霸為太子,特意和孫魯育即小虎公主商量。結果小虎公主不同意,於是兩姐妹關係鬧掰了。
就在冊封二人後不久,來自大漢的詔書‘姍姍來遲’抵達了建業,向孫權表示了大漢對孫登的病故很是哀悼,又向孫權隱晦建議了孫霸可為太子。孫權則是回答此乃吳國內政之事,且已冊封孫和為太子,多謝大漢操心。
次日,孫權下詔,為太子孫和聘請張承之女張氏為太子妃。張氏乃張昭的孫女,諸葛恪的侄女。之所以讓張氏為太子妃,乃是因為諸葛恪。諸葛恪與侄女張氏關係融洽,來往緊密。
自從吳稱臣之後,諸葛恪與大漢關係曖昧。大漢期望孫霸為太子,而太子卻是孫和,未不使兩者失去平衡。孫權反手就把諸葛恪的侄女冊封為太子妃,讓孫和也與大漢搭上了關係,其兩者之間保持了平衡。
在這種情況下,太子與越公二邊的臣屬都察覺到了情形的不對勁,按照這樣發展下去,豈不是將會挑起內部的奪嫡之爭。
太子屬官多次上疏表示,太子乃吳國的儲君,與越公應當上下有別,今上下應該作出區分,明確突出太子作為儲君國本的地位。孫權看完置之不理,並不採納他們的意見。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宮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多。越公傅是儀也坐不住了,他不是利慾薰心之輩,也沒有欲行從龍之功的想法,面對眼下發生的兩宮黨爭,他出於為吳國考量的想法,連續塞上疏三次給孫權。
此時,孫權坐在榻上,手裡翻閱著是儀的奏疏,頗是猶豫。
在是儀的奏疏上表示,如今大吳喪失荊州、嶺南之地,國力大減,難以與漢魏爭鋒,宜當內修德政,積蓄實力,以待天下之變,是故國內且不可生亂。
接著誇了孫霸,說其天資聰慧,兼備文武,不如令其鎮守邊疆,為國藩輔,穩定人心。最後生怕孫權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是儀補充強調兩宮宜有不同,方可正上下之序。
說實話,是儀說的這些他自己豈能不知道,只是他不願而已。他之所以想讓二子奪嫡,不過是想挑出色的繼承人而已。
太子孫和,宅心仁厚,缺少英武之氣。以他的性格讓其執掌東吳,自保有餘,但若想復興東吳,恐是困難。
越公孫霸雖有英氣之感,然缺乏謀略,在這波折的亂世中,駕駛的東吳這艘船乘風破浪,可不是僅靠勇氣就行,還需要大智慧。
是故孫權想整點花樣,在鬥爭中使二人成長,最終留下一人作為自己的儲君。可惜剛開始沒多久,就被心懷吳國的大臣所力諫。
沉吟之間,孫權思索近來發生的事,確實他也察覺到二宮之爭的苗頭。為了防止是儀奏疏內所說因奪嫡而損國政的情況出現,還是需要控制下二人的爭鬥,表明下自己的態度。
不過孫權並未打算制止二人的爭鬥,他自認為憑藉自己的威望以及權勢,能將這場奪嫡之事控制在可控的範圍之內,不會引起大規模的爭端。屆時等自己挑出合適繼承人,自己也可輕鬆化解這場爭鬥。
孫權思慮少許,吩咐道:“傳詔,令越公遷出宮,分置他殿,與太子各設宮殿及幕僚,其恩寵仍是不變。”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