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1年,建興十九年。

距離諸葛亮病逝,已過了三四個月,大漢的官吏恢復了正常的辦公。同時新的一年春耕的時節也到了,為了勸導官吏勤於農事,劉禪在田畝中親耕,同行者還有眾皇子。

清晨時分,剛下過春雨。望著綠意盎然的原野,劉禪感嘆幾聲,對著太子劉璿說道:「一歲之時,在於春季。若廢春耕,國稅安出?百姓何所依?太子今後治事,當以春耕為上,不可忘也!」

「諾!」太子劉璿微微拱手,說道:「兒臣謹記,不敢相忘。」

大漢以往北伐出征,基本是春季之前的冬季出兵。在秋收之後,發動地方百姓出徭役,轉運糧草,在冬季的那幾個月之內,迅速的籌措到滿足大軍的所需的糧草。

入春時,發徭役的百姓歸家春耕。到三月份,農事尚閒之際,再發一次小規模徭役,為大***運糧草。接著百姓歸家,解決自家的夏收。

以上的描述的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而言,卻對執政者提出一個極高的要求。一般人根本玩不轉,如果排程出現問題,產生了延期或者延時,便會極大的影響到地方上的春耕,而這便是政治能力的體現。

蜀漢北伐的成功,在後勤上一靠劉禪搞出新式耕法、蜀中犁等物增加畝產,二靠諸葛亮爆表的政治能力排程有序,從而才讓大漢北伐期間少有缺糧之事的發生。

為什麼到姜維時期,其被扣上窮兵黷武的帽子。歸根到底還是諸葛亮遺留下的政治秩序被破壞,以及姜維不按農時的長期北伐。

如249年秋,北伐隴西;同年冬,再出隴右;253年春,北伐南安;254年夏,姜維北圍襄武。255年夏秋,桃水大捷;256年夏,段谷大敗;257年冬春時,攻關中。

而諸葛亮用兵,227年冬,北伐隴右;228年冬,陳倉不克;次年春,轉攻武都、陰平二郡;231年冬,再伐隴右,滷城之戰;234年春,北伐關中,軍屯當地。

姜維雖長期跟隨在諸葛亮身側,但只得其表,而不得其質。軍事歸根到底在於後勤,後勤不支,強如諸葛亮打出了滷城之戰,亦要引兵而退。

蜀漢後期,不按農時的興兵北伐,徒廢國力,致使百姓疾苦。加上國內老人政治以及二代政治的興盛,彼時的蜀漢安能不亡。

且農業之重,不僅在封建社會,至今依然如此。其基辛格有言,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掌握貨幣,誰就控制了全世界;而誰掌握糧食,誰就控制了全人類。

隨著寒風吹過,劉禪緊了緊外袍,準備下地幹活。不過卻被太子攔住,其恭敬的說道:「父皇在外征戰一年,頗是辛勞。還請父皇歇息,由兒臣為父皇下耕種。」

說著,劉璿就準備擼起袖子,捲起褲腳,下田勤勉耕種。

劉禪打量了幾眼劉璿,笑著說道:「既然如此,今歲由你替父皇耕種。所收之糧,朕當親嘗。」

「諾!」劉璿應道。

身旁的廖立趁機吹捧道:「太子仁厚,恭孝博學,實乃我陛下之幸,亦是我大漢之幸。」

「不可過譽!」劉禪哈哈一笑,指了指在樹下鋪設的席桉,說道:「且坐,觀二三子耕種。」

坐到席上,劉禪看著埋頭耕種的劉璿,與廖立聊家常,說道:「太子日歲漸長,應當娶親。然朕常年忙於軍政之事,將其忘記。昨夜王夫人向朕提及,朕才想起為太子納妃。今當觀之,欲為太子妃者,當是不少。」

「敢問陛下,可有人選?」

劉禪端著茶盞,說道:「有中軍師費禕之女、司隸校尉馬良之女、故左將軍馬岱之女等,良人繁多,不知選何家女子,方可配我家太子。」

廖立

捋著鬍鬚,說道:「太子母族無人,故太子妃之事,非同小可,關乎朝廷大事。如何抉擇,還需觀陛下之意。」

頓了頓,廖立說道:「不過臣竊以為太子妃人選,其門楣不可過高,亦不可過低,適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