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野戰(二合一)(第2/3頁)
章節報錯
陸遜做出動作,大漢又豈能不會做出回應。要知道論單騎作戰能力,居西北的漢騎總體上是強過生活在東吳地區的吳騎。
王平微微頷首,說道:“加派人手繼續再探。傳令諸部按照陣圖設鉤行陣,以對陸遜。今必生擒陸遜,以敗吳人,為陛下蕩平荊南。”
“諾!”
陸遜想借著情報優勢,趁機北上擊敗王平。作為名將的王平又何曾不想擊敗陸遜,況且他手上也並非沒有反制手段。且漢軍長於野戰,今若面對吳軍的迎戰,自己還不敢與吳軍大戰勝負那豈不是可笑。
與此同時,漢軍斥候騎兵於丘陵上立馬,遠往南方,只見遼闊的平原上無數旗幟高舉如林,彷彿青色浪潮般拍岸而來。
東漢自承火德,軍服尚紅。大漢繼承東漢以紅為尊,曹魏自獻帝禪讓稱帝,按照五行相生理論,魏屬土德,尚黃色,因而曹丕立年號為“黃初”。
而孫權受大漢中分天下之禮,自承東漢,然正統有大漢,其為彰顯與魏勢不兩立的念頭,就採用五行相剋的木克土,改五德為木德,尚青。既三國漢尚紅,魏尚黃,吳尚青。
“吳人出動了!
”一名騎兵高喊道。
在漢軍的視線中,身著青衣戎服計程車卒排成一列列一排排,向前行而來。龐大的軍陣連線天地之間,漫山遍野,丘陵、平原皆是吳軍身影。在軍陣的兩側,數以千計的精銳騎卒騎乘著戰馬,身披蜀錦製作的戎服以及堅固的甲胃,徐徐向前。
王平拽著韁繩,立足於高處,吩咐道:“吳軍騎卒雖眾,但卻不如我大漢騎卒精銳,故兩軍戰時,兩側輕騎上前擋住吳騎攻殺,重騎壓後隨時出戰。”
頓了頓,王平再次強調說道:“切記要讓向煜攔住吳人騎卒,不可過我軍陣線之後。”
“諾!”
隨著中軍旗幟揮舞,大漢的軍陣開始了變化。若從天空俯視大地,平原上的漢軍軍士一線排開,不過左翼的步卒較多些,右翼士卒較少。
不僅於此,大漢的騎卒並未平均擺列在兩翼,而是將重騎兵也放在左翼,輕騎兵左右平均分佈。如此軍陣佈置當真不負鉤行陣之名。
……
王平少習步戰,後隨趙雲學騎。統軍作戰二十年,縱橫數千裡,大規模軍陣與曹魏不知廝殺過幾回,或許在兵略上不如陸遜。但要論步騎之法,佈陣之精,陸遜還真不夠他打。
梅敷的叛逃給了陸遜北上征討自己的信心,但亦給了自己大破吳軍的機會。他與鄧艾熬夜苦思冥想,佈置前後,終於決定南下於平原之上,擺下鉤行之陣。
鉤行之陣,出自孫臏十陣當中,諸葛亮兵法之中亦有涉及。與鋒失陣不同,其鋒失陣乃是佈置重兵於中央,從中央突破敵軍防線。
而鉤行陣不同,其重兵主力放在側翼,試圖從側翼發起打擊。擊潰地方側翼後,側翼兵力配合中軍兵力絞殺敵方中軍部隊,從而擊潰敵陣。若用西方軍事學術性話語,即斜線戰術。
亦是後世人說言‘遇事不決打斜擊’,在遼闊的漢江平原上,想以弱克強,不用斜擊那豈不是可惜。
須臾之後,漢吳兩軍軍旗連連招展,數十面戰鼓一起隆隆捶響。雙方軍士不約而同的邁起步子,手中的長矛斜向前,朝著向對方前進。
不過就在兩軍即將開戰之時,漢軍的左翼瑪瑙水方向,再次出現了一股吳軍,上樹‘朱’大纛,周圍上書寫著‘車騎將軍朱然’,身旁還要‘威北將軍諸葛恪’,東吳的人數達到巔峰。
陸遜本部三萬人,朱然、諸葛恪兵八千人,合計三萬八千人。而王平這邊兵力少於吳軍,唯有二萬八千之數。從勢均力敵兜轉之下,吳眾而漢兵少也。
隨著左翼斥候的稟告,大漢左翼諸將面露驚慌,一向樂觀的向煜神情也不由有些凝重。負責左翼戰事的鄧艾親自返回中軍,詢問王平是否改變兵陣,重新對抗吳人大軍。
而王平正在地上勾畫雙方大軍的位置,頭上的豆大的汗水如雨下落。
鄧艾翻身下馬,也蹲了下來,說道:“將軍,如今不如改陣,結圓陣,外布弓弩,內藏騎卒,或有敗敵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