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固塞(第2/2頁)
章節報錯
聞言,魏延好像知曉王平的想法,打斷說道:“衛將軍欲效光武伐隴,來歙奔襲略陽之事乎?”
王平被打斷了也不生氣,反而笑著說道:“前將軍明見,平之本意亦是如此,今取潼關可效來歙之事。”
來歙,雖非位列東漢開國雲臺二十八將,但其在伐隴時功績卓著,劉秀能突破隴山防線,來歙功不可沒。
隴山防線,易守難攻,隗囂派遣諸將固守隴山防線,以御劉秀進攻。劉秀不得克,其間來歙率精兵二千餘人,伐山開路,從番須、回中直達略陽城,撕開隴山防線。
隗囂大驚,率大軍幾萬人包圍略陽城,日夜圍攻,即春至秋,不得克。最終劉秀姍姍來遲,帶著大軍進入隴右,救下來歙。
略陽城大家或許難知其重要,但說及另外一地名——街亭,大家應該不陌生了。馬謖舍水上山,張郃率軍圍困,從而使諸葛亮斷隴計劃失敗,蜀漢最有希望的北伐破滅。
王平手指在輿圖上移動,說道:“從武關北至盧氏,再向北,有小路。遣精銳將士三千,伐山開路,走桃丘聚。據城固守,以斷東面洛陽之敵。並分兵配合前將軍率關中所部,夾擊潼關城。有無外援之下,潼關非降既破也。”
此前大漢佔據宜陽城不久,就被司馬懿率大軍奪取了。不過此間王平並非什麼事都沒有做,而是探查了周邊的地勢。後雖撤守盧氏,但王平還是北上親自考察了下地形,果然有道路可以北上至弘農。
至於王平為何會發現,就要從他擔任關中都督時開始說起。王平上任關中都督以來,首要之事就是要鞏固關中邊防。既然如此,就需要查閱及探察邊防地勢,如函谷關至潼關的防線變遷緣由。
在勘察時,便發現了桃丘聚此地。
桃丘聚,又名桃林塞,位於崤函古道上,因周邊桃花林而得名。桃丘之地,古為周天子放牧之所,後入春秋,為秦晉邊界(注一)。
在函谷關未置,潼關未有的時期,秦國搭建起了以桃林塞為中心地位,依託桃林的扼束河、山,狀皆數函的天然隘道和人工城邑,建立起崤函道的防禦體系。當時王平便暗中記下此地,以備日後所用。
在留守宜陽時,王平念起桃丘聚,曾率親衛翻山越嶺至弘農地界,探察了周邊地勢。故才有今日之策,可以說古今所有名將,任何計策的施展,都離不開地理因素。
姜維與魏延對視了一眼,兩人都察覺到此策的風險性。北至桃丘聚的將領深入敵境,必須堅守到關中大軍突破潼關防線,否則基本就是人死城破,風險係數極高,但回報率也高。
魏延皺了皺眉,沉聲問道:“以衛將軍之意,誰可擔此重任?”
在旁默默無聞的句扶拱手說道:“前將軍,扶將親率三千精銳,以韋虎為副將,翻崤山,佔桃丘聚,堅守城池,以待前將軍破潼關。”
魏延看著句扶,點了點頭,讚揚說道:“好漢子,我魏延又多了一個佩服的人。”
說著,魏延向王平拱手,說道:“延可從衛將軍之策,必破潼關,救援句鎮東。”
王平看向姜維,問道:“朔方都督可有不同之見?”
“沒有。”姜維應道。
見無人異議,王平環視眾人,說道:“既無異議,待魏人遷都,平率大軍北至宜陽,有逆魏大軍對峙,吸引其主力。句鎮東率精銳甲士三千,佔桃丘聚,斷潼關西路,分軍後至潼關,以為恐嚇。姜都督率朔方之眾,東入河東,吸引河東魏軍。前將軍率關中之眾,攻略潼關。”
“諾!”三人應道。
不過應聲後的,姜維嘴唇動了動,心裡並不平靜,感嘆自己又要和郭淮交手了。
郭淮此人,還真是難敵呀!朔方軍人數不過數千人,如何能與河東數萬之中交手。
王平似乎察覺到了姜維的異動,問道:“伯約可有難處?”
頓了頓,王平寬慰說道:“此戰朔方僅為牽制,不求勝。郭淮此人熟知幷州地理,其河東士卒又眾。伯約襲擾為上,不必與其正面交鋒。”
“維知也!”姜維面色正常的應道。
王平也知道郭淮非小覷之將,而且河東兵多,沒有大軍很難敵得過。正因如此,王平看重了姜維出自隴右,習羌俗的特點,讓他帶著朔方兵聯合胡人,進入河東、幷州打游擊,以少牽多。
畢竟論獨自領兵與曹魏糾纏者,蜀漢也就鄧艾、姜維、王平、魏延等幾人。如今這些人都有任務,姜維自然要當仁不讓地上臺,打游擊委屈他一下。
左傳曰:“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雍錄》卷6《桃林》:“塞以遏塞為義……函、關之間,凡數百里,其中行路,皆扼束河、山,狀皆數函,故名之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