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成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北都,鄴都。
敞亮的宮殿內,曹爽、司馬懿等幾人在殿中端坐,商討大魏接下來的國政安排。
由於鄴城與洛陽相距不遠,花了一個月左右,曹魏高層便大體上完成了遷移的事務,唯有細枝末節需要處理。
當然能如此迅速地完成遷都,與鄴都本身設施的齊全,府衙的完備有莫大的關係。
與當今衰弱的臨漳縣不同。自春秋起,鄴城因其出眾的地理位置被齊國看重,齊桓公時期修築城池以為拒敵,鄴城就開始興盛。發展至戰國時,鄴城北遏韓國,東據趙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魏文侯又以鄴城作為陪都,成為魏國北部重鎮。
歷經兩漢,因河北北面毗鄰鮮卑、烏桓、匈奴等遊牧民族,百姓善武,有趙國胡服騎射之風,且產出的弓弩的鋒利,即所謂劉秀口中的“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
後漢末年,因鄴城乃是冀州南大門,又是太行山的東西樞紐,亦是扼守黃河平原,進而西進河洛、南下中原的戰略要地,故袁紹以鄴城為核心統治河北。
在曹操擊敗袁紹後,佔據河北,受封為魏公。曹操將實際的根據地從許昌遷至鄴城,並試圖以都城規格打造鄴城,以彰顯曹魏勢力的正統地位,併為取代漢室而做準備。
首先,曹操割河內郡、東郡、鉅鹿郡、廣平郡、趙國所屬的部分縣歸屬魏郡(鄴城所在),加上魏郡原有的十五縣,共二十九縣,乃冀州最大的郡。
其次,由於中原紛亂多年,人口大量減少。曹操鼓勵曹氏子弟、大族向鄴城移民,甚至在攻克漢中、武都後,還從漢中、武都遷部分百姓至鄴城。經歷了幾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至如今鄴城所轄人口二三十萬之眾。
最後,曹操營造鄴城宮殿,其宮殿的代表之一便是銅雀三臺(注一)。作為建安文學的發源地,大量的曹魏高層的子弟,或多或少都在鄴城呆過,眾臣並不陌生。
因此實際來看,曹魏遷都鄴城,不看政治影響,不過就是換一個地方辦公,其中差別對於個人而言並非很大。
夏侯玄看著各地州郡上長官的名單,不由面露擔憂。
曹爽見狀,出聲問道:“不知中領軍所憂何事?”
夏侯玄沒有作答,臉色微有凝重。曹爽再次追問道:“中領軍可暢所直言,此殿內非有外人,皆是可信之人。”
夏侯玄瞄了眼一臉親和的司馬懿,認真說道:“今天下各州郡,其刺史、郡守,如古之方伯、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軍政之任,或比國數人,或兄弟並據。而如今宗室子弟,無一人能居其中,能可以任職。”
“我大魏承漢命二十餘年,治下臣民尚有未歸一者。然天下三分,西賊猖狂,難以遏制,刺史、郡守若獻城而降將無人可制也。今若能委任宗室子弟賢者,或為一郡之主,或為偏師之帥,當能強幹弱枝,以備萬一之虞也!”
夏侯玄作了揖禮,沉聲說道。
“今古之治事者,必建同姓以明親近,必樹異姓以明尊賢。專用親族之道,前漢七國之事,書於青史之間。偏任尊賢之法,前漢王莽之例,明於天地之內。”
“故親疏而並用之;近則有宗室藩衛之固,遠則有仁賢輔弼之助;盛則有與共其治,衰則有與守其土;安則有與享其福,危則有與同其禍。故大將軍,或可深思玄之言也。”
自夏侯玄上任中護軍後,再深入瞭解大魏,才發現如今的大魏不僅有他之前說的冗官、選官等問題,還有最重要的問題地方上州刺史、郡太守權利過大,而在地方上宗室子弟居然只有夏侯霸一人,這讓他感到十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