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轉折(第1/2頁)
章節報錯
七月,襄平。
司馬懿手按長劍,行入襄平城內,對於周圍的魏軍的暴行並無阻止。為速破遼東,救援中原,司馬懿許諾眾人屠城,以散軍士之怨念。
司馬陳圭從身後策馬前來,稟告說道:“大將軍,公孫淵父子已被擒獲,不知如何處置?”
司馬懿微抬眉目,說道:“殺之,襄平城內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斬首,並取偽國公卿族人一併處決。壘為京觀,以威赫遼東諸郡。”
陳圭聞言,面容微有驚駭,說道:“若按大將軍所言,恐將有萬人被處決,此行恐有違人和,望將軍三思。”
司馬懿輕哼一聲,說道:“遼東偏居東北,與中原隔離,今若不威懾遼東諸郡,將何以安民?且襄平城中多是偽國死忠之徒,享公孫之恩五十載,今若不除當為後患也。”
由於遼西走廊和遼澤的存在,道路難行,遼東地區和中原的聯絡非常脆弱,是故在中原陷入戰亂之際,遼東常有脫離控制的風險。而且遼東位於曹魏的東北,若不能徹底平定,時常反叛的話,將難以安心與蜀漢進行爭霸天下。
可不能今日滅了公孫氏,明日就出現其他太守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情況。這次殺了近萬人都是遼東士族官吏以及青年男子,必定會讓遼東元氣大傷,短時間內杜絕了今後遼東反叛的可能性。
特別是屠殺襄平之中士族公卿,這些人的死亡會給遼東漢人軍事集團給予一個沉重的打擊。
“諾!”
陳圭心中雖有不願,但面上還是恭敬地應道。
“你將毌丘刺史喚來,本將有話吩咐於他。”司馬懿說道。
“諾!”
未過多久,毌丘儉披著甲胃而來,拱手說道:“大將軍有何吩咐?”
司馬懿擦了擦城池上的石梯,頗是無禮地坐了下去,說道:“中原戰事難安,陛下情況緊急,某需回國馳援。今公孫氏已除,斬殺襄平城內十五歲以上男子,遼東可安也,但除此之外遼東三郡未安。”
“故將軍還需留在此地,傳檄四郡鄉縣,安定遼東,編民為籍。此任重大,不知將軍願否?”司馬懿看似詢問的話語,卻有不容否定的意思。
毌丘儉微微拱手,沉聲說道:“儉為幽州刺史,安定遼東四郡二十萬百姓是乃某之本職,自當願領此任。”
司馬懿露出一絲笑容說道:“有將軍之言,某可放心南歸也。”
“不知大將軍,何時出發以馳援中原戰事?”毌丘儉問道。
司馬懿沉吟少許,說道:“越大洋,走海路至青州,順大河而上。先抵洛陽,後從陛下旨意,看是否進軍南陽或關中。”
司馬懿大軍乘船從遼東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出發,順著遼水口南下進入渤海,沿著遼東半島海岸線前行,再跨越渤海海峽抵達青州,逆著黃河西行至洛陽。
】
遼東渡山東的航行路線早在秦漢之時就開闢出來。西漢初期,呂氏作亂,東漢著名水利學家王景的先人曾帶族人渡過渤海抵達遼東樂浪(北朝鮮)避難。
而至漢末時期,因中原戰亂,山東向遼東移民的人口大幅度上升,航線的使用也更加的頻繁。如管寧、王烈等人都透過海路奔赴遼東,投靠公孫度。遼東公孫氏曾派人渡海至青州,佔領郡縣。田豫曾領青州士卒在沿海一帶擊敗過孫權水師。
由此觀之,能夠進行大規模的移民及軍事行動,可見此條航線已經十分成熟。不過航線雖然成熟,但畢竟是渡海,自然需要面對海上的風雨。不過相比與走陸路回軍的漫長四千里路途,司馬懿也顧不上考慮這麼多風險了。
頓了頓,司馬懿說道:“此道所費時間當能減半有餘,約下月中下旬可至洛陽。”
“諾!”
聞言,毌丘儉腰背彎曲,敬佩地應道。
……
武關北道,一場數千人規模的鏖戰剛剛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