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酒意消退的劉禪,對昨晚發生的荒唐事,頗是無語。

自他登基以來十餘年間,自以為明君,能制慾望,卻不料一世英明毀於酒色之上。

哎!

這鄧艾咋回事,也不勸阻下,反而放任自己享受女色。

還得是幸虧董允不在,要不然自己肯定會被他噴死的。

算了,上都上了。也沒啥好擔心的,就當是犒勞下辛苦的自己,下次注意即可。

“陛下,上丞相大軍將於二日後,抵達宛城。”侍從稟告道。

跪坐榻上的劉禪一個激靈,站起身子連忙說道:“即刻讓陰氏姐妹往成都,不要逗留宛城之中。”

“諾!”

說完,劉禪在堂中踱步一二,告戒說道:“昨夜發生之事,所有人緊閉口風,讓鄧艾也注意一二,切不可讓上丞相知曉此事。”

“諾!”

劉禪嘆了口氣,他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帝王喜歡當昏君了,昏君舒坦啊!

比如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幹了幾年人事,後面終於也是當上昏君。時後宮妃嬪萬人,他乘著羊車隨意行走,到了何處就在哪裡寵幸嬪妃,實乃荒唐至極,但又是諸多男人們的夢想天堂。

自己後宮嬪妃加上新納的陰氏姐妹花,還不到十人。與司馬炎相比,自己弗如遠甚啊!

只可惜以自己的資質和使命,估計自己這輩子是當不上昏君了,只能當明君名流青史了。

廖立一臉笑意地走了進來,朝著劉禪拱手說道:“臣恭喜陛下!”

劉禪瞪了一眼廖立,沒好氣地說道:“喜從何來”

廖立捋著鬍鬚,笑道:“陛下納陰氏,宛城諸姓當歸附也。”

“哦?”劉禪嘴角露出一絲笑意,說道:“卿此言頗有深意啊?”

“陛下,可知陰氏淵源否?”廖立說道。

劉禪坐在榻上,指了指偏坐,示意廖立入座,說道:“願聽卿詳解。”

“諾!”廖立落座,拱手說道:“陰氏,本非陰姓,乃是管姓。其先人正式春秋時齊相管子(管仲)後人,因田氏代齊,管氏子弟不得已出逃,入仕楚國,管修(陰修)被封為陰邑大夫,遂後人以陰氏為姓。”

春秋戰國時期,諸多大夫後人因封地之名為自己之氏,如衛鞅(公孫鞅)因被封商地,又稱商鞅。後世中趙、韓、魏、唐、秦、周等姓氏,很多都是從‘以邑為氏’而來的。

如戰國時期,秦國與趙國,先人都是嬴姓,但由於分封地不同,就有嬴姓秦氏、嬴姓趙氏之分。而至戰國末年,姓氏合流,到漢代徹底消失。

至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對於上古的姓氏之分已經消失了,因此他自己對姓氏也不太清楚。故才有秦王政,嬴姓趙氏之說,稱趙政。但若嚴格稱之,從嬴非子受封隴右秦地開始,秦國一脈當稱嬴姓秦氏,以別與趙氏不同。

當然,若是稱秦國為嬴姓趙氏也並非是錯,因嬴姓趙氏先有封地,而嬴姓秦氏的先人是跟著嬴姓趙氏的人混,以嬴姓趙氏自稱,以示自己尊貴。自秦非子受封秦地開始,就是號曰秦嬴。

廖立瞄了眼劉禪,見其並無反應,繼續說道:“故陰修之後,陰氏於南陽紮根,歷經楚、秦、前漢、後漢,綿延數百年,與本地士族互相姻親,盤根錯節,關係錯綜複雜。光武之妻陰麗華,其母鄧氏,便是新野鄧氏族人。”

“而後漢初期外戚陰氏顯貴,至中衰弱,鄧氏為後。後漢和帝時,鄧、陰二後互相厭惡,鄧、陰關係有所降。話雖如此,但其間陰氏仍為顯貴,於地方上富貴一方。……”

簡而言之,陰氏在南陽紮根數百年時間,歷經數代,於地方上各士族聯姻,關係網極其龐大。他們的衰弱只是相對於自己之前而言,對於地方上各種中小士族依然是頂級士族。

漢末時,南陽陰氏豫州刺史陰夔、琅琊相陰德、少府陰修。而蜀漢國內也有南陽陰氏族人陰化,早些年出使過東吳,只不過其早亡,此次沒有隨軍征討。

劉禪微微頷首,聽廖立如此講述,也明白了為什麼陰氏不遺餘力地獻媚於自己。因為他們再不發力,他們就要在天下失去了自己的地位,淪為中下游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