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能為兵仙可非浪得虛名之徒,秦末諸侯亂戰,能讓韓信輕鬆掃蕩北方,只能說是降維打擊。降維打擊之下,導致北方諸侯好似無能之輩。

韓信聲東擊西,渡過龍門渡就可以說是天才般的想法。當時魏王豹重兵把守河東,韓信陳兵蒲坂造船以為渡河之舉,卻不料韓信以木罌從龍門渡河,進攻河東,繞過魏王豹的重兵。

身為治軍者不可能沒有情報偵察,魏王豹肯定也是在得知龍門渡沒有渡船後,又加上蒲坂渡水流平坦,可為大道。才聚兵蒲津渡,只是他怎麼都沒想到,兵仙韓信還有“木罌渡軍”這一招,令人驚歎不已。

穿過城門,劉禪思量問道:“子均可有所得乎?”

王平微皺眉頭,說道:“啟稟陛下,臣以為河東難克,不如轉攻潼關。我軍向西渡過大河,不取河東,轉而南下,於風陵渡渡過大河,抵達潼關身後,與留守關中大軍前後夾攻潼關。”

“此戰我軍攻克潼關,就可直擊洛陽。曹叡見我軍至此,必然惶恐,將捨棄洛陽,從而遷都鄴城。而我大漢手握潼關,進取弘農,又有風陵渡。日後可從兩面包夾河東,緩緩蠶食河東,或與魏軍大戰一場。”

王平的想法險中帶穩,穩中帶險。河東有潼關在側翼掩護,只有西面專心抵禦大漢進攻即可。因此王平的想法是先剪除西側的潼關,進逼曹叡遷都洛陽,攻佔弘農郡。

一旦大漢攻佔潼關或弘農,那麼大漢進攻河東的選擇方向變多,曹魏的防守力量也就薄弱了。從而效彷大漢進攻關中一樣,緩緩蠶食河東諸城,在河東與曹魏展開決戰。

這是王平在戰略上穩重的地方,其中的險在於實現這個戰略上的戰術上。

大軍向西渡河蒲津渡,虛晃一槍,不攻河東,而是沿著中條山通道南下,從風陵渡再次渡過黃河,繞到潼關身後,截斷潼關的後路,攻取弘農,進逼洛陽。

而險就險在大漢需要留兵於河東,守住司馬懿緩過神來的進攻,保障大漢的側翼。在東面,打敗或能守住支援的曹魏軍隊。如果有孫權在南側發起進攻,曹魏大軍不一定能夠及時救援。如果幸運的話,潼關直接投降,沒有堅守,大漢可以直接進取洛陽。

如果局勢在魏的話,潼關守將堅守不出,曹魏又援軍進逼,大漢很可能會因為退路的問題,走水路撤回關中,或重新北上從蒲坂渡過河。可以說王平的計策確實不錯,頗是精妙,奇正結合。

劉禪微微頷首,表示贊同,問道:“上丞相是何意見?”

王平搖了搖頭,說道:“上丞相認為平之策雖妙,但是漢吳有中分天下之盟限制,難以東出。而且即使能逼迫曹叡遷都,但是因河東在側,時而進襲,即便大漢有潼關,想要攻取河東,所費時日亦是巨大。”

“是故上丞相以為,不如我軍此次直接進取河東。依仗河東之民,取其糧草,北克太原,東取上黨二郡,可進佔三晉之地。曹魏失守河東,糧草需從河北千里轉運,則我軍有糧道之利,可蠶食幷州。屆時潼關食之無味,曹魏自撤其兵,潼關不足為患。”

大漢與東吳有中分天下之盟,函谷關以西屬於大漢,以東屬於東吳。如果實行這個即可,那麼大漢攻佔了弘農,又進逼洛陽,恐有違背中分之盟,不好向盟友孫權交代。

不過中分之盟僅是次要的,諸葛亮主要認為的是王平的方案不過是為了方便攻取河東,以大漢如今的優勢,不如直接進攻河東。一旦攻佔了河東,曹魏也就難以堅守潼關,自然會落入大漢手中。

可以說諸葛亮的想法很明確,東討河東,進佔三晉之地。

“上丞相有如此之言,東討之事應有對策,或許是上丞相一時難定。子均勤練兵馬,整軍備戰即可”劉禪猜測道。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