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戰略(上)(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禪沒有作答,而是拍了拍諸葛亮的手背,以示共勉。
劉禪正襟危坐於桉幾之後,說道:“如今關中已定,長安漸寧。安定、北地、新平等郡陸續歸附,各地縣亭皆以復春耕,逆魏降人歸心於我大漢。以相父之見,以為我大漢今後當如何治理,方可東出伐魏。”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關中乃逆魏西北軍事重鎮,常飽受逆魏剝削,百姓多是疲弊,水利亦有荒廢。如今又是我大漢重鎮,當不可效彷逆魏舉措。臣以為可當挑選幹吏,治理三輔,如臣於漢中之時,興修水利,獎勵農桑。”
“以關中水土肥沃,未過數年,當能沃野千里,如蜀地般安康。雖人口不及,但亦能積蓄糧草,供給大軍,為大軍東出之基業。”
劉禪微微蹙眉,問道:“相父可有觀魯芝所上之言。成都地處西南,遠離中原,去洛陽三千餘里,離關中長安亦有二千里之路程。我大漢若興兵征伐中原,其將難也。以相父之見,我大漢當遷都?亦或建陵遷豪?”
諸葛亮捋著鬍鬚,笑道:“陛下不急。杜恕、魯芝、顏斐三人所上呈奏疏,老臣皆以看過。此三人,可稱為國士。想不到關中居然有如此之士,端是令臣意想不到。”
“魯芝所言不無道理,若我大漢出東三郡,攻破武鄉郡後,便可繞過襄樊此二堅城,又可避武關之險,長驅直入南陽。若又遣一軍攻武關,則可前後夾擊,武關自降也。再可揮兵北上,兵鋒直逼洛陽。”
諸葛亮將魯芝上疏的內容簡單地闡述出來。
“只是或如廖立所言,恐孫權將於後,北擊我大漢南陽。屆時我大漢,將前後皆敵,復荊州失守之例,又讓我大漢元氣大傷。”
說到此次,諸葛亮笑了笑,說道:“不過臣深入瞭解幷州虛實之後,以為河東未必有其說的如此困難。”
接著,諸葛亮從袖口內掏出輿圖,放在劉禪的桉幾前,說到:“陛下請看,自後漢末年以來,北地、上郡、西河、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等八郡陸續淪陷於羌胡、烏桓、匈奴、鮮卑蠻夷之手。”
如今關中的北地郡並非諸葛亮口中的北地郡,關中的北地郡只有泥陽、富平二縣,是當初內遷關中,三輔劃分出去給北地郡所管轄的。
談及內遷的北地郡(今寧夏吳忠市),就不得不談及東漢的西北羌亂。當時位於西北河湟地區的西羌與被東漢內遷到安定、北地等郡的東羌聯合反叛,導致交通斷絕,東漢面對愈來愈熱的羌亂,難以控制,只能讓在邊境的郡縣帶著百姓後撤至關中。
在此情況之下,大量的郡縣包括隴右等郡縣內遷。直到羌亂平定之後,隴右的郡縣恢復建制,但北地郡就短暫的歸制後,又重新撤到關中。北地傅氏的家族變遷可以看作歷史大潮流之中,一個微觀的縮影。
同時歷史的痕跡,在當今也能看到。北地郡的郡治古稱為富平,內遷到關中亦稱此名。陝西省的富平縣就是往日北地郡的郡治,而原本的郡治則成為吳忠市。
“及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所能驅除部分郡縣胡人,復雁門、西河二郡,但大河以西之地,近為胡鄉,雁門淪為邊境。鮮卑軻比能盡收匈奴故地,自雲中、五原以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數犯塞寇邊,幽、並苦之。”
“幷州外有強敵,致使田豫有馬城之圍,畢軌有陘北之敗。就幷州之內而言,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但近歲以來,五部匈奴陸續合併,遂有歸於一統之貌,漸有強盛之舉。此二胡皆可為我大漢助力也。”
諸葛亮指著東漢早期的輿圖,擲地有聲地說道。
(今天三更,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