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地動(第2/2頁)
章節報錯
董仲舒則以陰陽五行為理論框架,構建了一套天人感應的宗教神學體系。陰陽矛盾中,漢人認為陽處於主導地位,陰處於從屬地位,“陽尊陰卑”,一旦陰盛侵陽,則有災禍,地震因此而起。
高堂隆沉吟少許,解釋道:“日蝕地震,陽微陰盛也。臣者,君之陰也;子者,父之陰也;妻者,夫之陰也;夷狄者,中國之陰也。《春秋》日蝕三十六,地震五,或夷狄侵中國,或政權在臣下,或婦乘夫,或臣子背君父,事雖不同,其類一也。”
高隆堂所言便是漢代陰陽學說之意,陰陽學說在漢代廣泛流傳後,便將陰陽引申到國家政治當中,用以符合多方面的事件。
頓了頓,高堂隆補充說道:“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
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此乃地動之寓意也,望陛下明察。”
高堂隆這句話的意思便是帝王如果有失德、失政等行為,就會導致陰陽失調和災異的發生。而地震就是上天用來譴告人間帝王“失德”的最嚴重的災異之一。
高堂隆一改往日的咄咄逼人,只言地動的寓意,不談其他方面。畢竟關中兵敗,今突逢地動,兩者結合並非祥兆。此時妄言的話,恐非明智之舉。
高堂隆想是這樣想,但曹叡並不願這麼簡單地放過他。
曹叡透過冕旒,問道:“卿既知地動之因,又善曉陰陽占卜之事。不知今日之地動,是為何意?”
高堂隆沉默半響,看著曹叡微動嘴唇,卻始終沒有說出話來。
曹叡似乎知道高堂隆有所顧忌,沉聲說道:“卿但說無妨,朕既不追究!”
此言一出,高堂隆放下擔憂的心,思量半響,拱手說道:“啟稟陛下,地動之因無它,乃陰盛侵陽。何為陰?宦官、女子、臣下、夷狄者也。以今朝政觀之,乃夷狄盛,中原衰之徵兆。是故天降地動於陛下,乃譴告陛下勿再行失德之行,要不然夷狄將盛,而中國恐有傾覆之危。”
夷狄二字一出,眾人心中不由一跳。
曹魏目前認定的觀念之中,夷狄並非單指少數民族,而是有指東吳和西蜀,這兩個叛逆者。
要知道蜀國並非中原所建立的國度,而是屬於少數民族的一個部落創立的諸侯國。
對蜀字進行拆解,也可知道蜀這個詞的含義,並非褒詞。蜀者,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而且在未有都江堰之時,蜀地可非天府之國。
是故曹魏以蜀指漢,貶低蜀漢猶如蠻夷,非中原者。
如今高堂隆所言,夷狄勝,而中原衰。便有暗指蜀漢愈發強盛,而身居中原的曹魏有衰敗的危險。若曹叡不進行自我反省,內安百姓,外退賊人,曹魏可能會亡國,有被大漢所取代的危險。
曹叡不由聯想之前鳩佔鵲巢之言,心中甚是一陣煩亂。。